儒家的人生智慧经典论文 – 开来之家

儒家的人生智慧经典论文

如果你想要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你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够成功。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能总想着不劳而获。小编总结整理了一篇儒家的人生智慧经典论文,各位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收藏起来认真看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之学或天人关系。在古代,天人关系主要是探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关注天人关系是探索儒家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儒家的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精神和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生的价值追求。
纵观先秦到明清时期中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可谓是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有《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观点等。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主张天人和谐。在他们看来,天人是和谐的,天道与人道以及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意思是说,无论事物呈现怎样的高深莫测,都要深入的探究。这样才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这种“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万物,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依然面临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处事,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人生哲学领域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对待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儒家主张“修己以安人”,即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促进人际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人际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仁”的精神是儒家人生智慧的象征。“仁”既是道德规范,又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重迁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浓烈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儒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和谐,“和”与“中”在儒家文化中意味深长,在《论语》,中有“和为贵”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以礼的作用来保持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价值的思想,纠正错误看法,不盲目行事,力求公平正确,这就是“和而不同”的观点;而小人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会随声附和,这只能是“同而不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阐述了对古人对和谐关系的追求。

宋代张载的《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有对立面,两者是有矛盾、有斗争的,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仇必和而解”中体现了儒家人生智慧,以和谐的方法来解决争端,消解矛盾。这种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行事圆融,不走极端。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适当的“度”,处理事情,要合乎“度”,所谓“庸”,就是传统、规律,是实现“中”的规律法则和途径,也是“中”的最高表现。中庸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处世艺术。儒家文化所蕴涵的“和”、“中”的人生智慧,为我们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对儒家人生智慧理想与目标的最佳表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情怀。
总之,儒家人生智慧,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实现、解决精神的寄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应更加需要汲取儒家文化和人生智慧。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


  • 上一篇:平凡人生的真实感悟散文
  • 下一篇:人生已过半精彩人生感悟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