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身陷焦虑中
如今,“我焦虑啊”这句话不知不觉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从现实角度讲,焦虑状态会引起某些不愉快、痛苦和难以自制的情绪紊乱,如紧张、忧愁、担心、愤怒、恐惧、抑郁、伤心和懊悔等种种心态,并会导致行为上的退避、消沉、冷漠,还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和失调而引起的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甚至病态焦虑现象,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导致焦虑吞灭了他们的心灵乃至生命。近年来,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众多的学生身陷学业焦虑、交往焦虑、就业焦虑、生命焦虑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呢?
应该说,造成大学生过度焦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看似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自由,但也陷入了失去人生路标、没有人生参照系的苦恼,无法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下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于是,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是因为大学生自身角色定位失调,成就动机过高。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大学生代表着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社会普遍认为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卓越的工作能力,应该有令人羡慕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自己也希望自己是社会精英,时尚的引领者。然而,由于个人能力、精力、兴趣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一切。现实中的挫折使之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心理,并最终陷入焦虑之中。
再次,情感问题处理不当也是引起大学生出现焦虑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虽然已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困扰和迷惑。例如,性生理、恋爱受阻、失恋、未婚先孕等,给相当多的大学生带来无尽的忧虑。他们中的大多数求助无方或羞于启齿,最终导致压力越来越大。曾有新闻报道,某大学一男生因向同寝室室友询问有关性的问题,因自感对方似有嘲笑之意而恼羞成怒将对方推入湖中。
除了上述原因,现代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导致大学生陷入焦虑的原因之一。教育的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过于重视适应现代性发展的需求,忽视了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功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深感良心道德、人格操守找不到托付,备受信仰与道德危机的极度创痛,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忍受这一切带来的烦躁与焦虑时,便极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寻求解脱
如何使大学生走出焦虑,走出生命的凋敝与萧瑟,走向生命无限生机的绵延,使其在自我本性的净化与约束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当代教育内容的缺失所导致的学生人格缺陷、情绪失控、性格脆弱、不会自我调节、自我救助等痼疾,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也许可以获得解决。
什么是生命教育?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展开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其二,从批判过度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依归。其三,从轻视生命的事实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珍爱与尊重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和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育能够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如今,“我焦虑啊”这句话不知不觉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从现实角度讲,焦虑状态会引起某些不愉快、痛苦和难以自制的情绪紊乱,如紧张、忧愁、担心、愤怒、恐惧、抑郁、伤心和懊悔等种种心态,并会导致行为上的退避、消沉、冷漠,还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和失调而引起的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甚至病态焦虑现象,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导致焦虑吞灭了他们的心灵乃至生命。近年来,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众多的学生身陷学业焦虑、交往焦虑、就业焦虑、生命焦虑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呢?
应该说,造成大学生过度焦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看似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自由,但也陷入了失去人生路标、没有人生参照系的苦恼,无法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下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于是,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是因为大学生自身角色定位失调,成就动机过高。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大学生代表着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社会普遍认为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卓越的工作能力,应该有令人羡慕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自己也希望自己是社会精英,时尚的引领者。然而,由于个人能力、精力、兴趣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一切。现实中的挫折使之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心理,并最终陷入焦虑之中。
再次,情感问题处理不当也是引起大学生出现焦虑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虽然已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困扰和迷惑。例如,性生理、恋爱受阻、失恋、未婚先孕等,给相当多的大学生带来无尽的忧虑。他们中的大多数求助无方或羞于启齿,最终导致压力越来越大。曾有新闻报道,某大学一男生因向同寝室室友询问有关性的问题,因自感对方似有嘲笑之意而恼羞成怒将对方推入湖中。
除了上述原因,现代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导致大学生陷入焦虑的原因之一。教育的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过于重视适应现代性发展的需求,忽视了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功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深感良心道德、人格操守找不到托付,备受信仰与道德危机的极度创痛,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忍受这一切带来的烦躁与焦虑时,便极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寻求解脱。
如何使大学生走出焦虑,走出生命的凋敝与萧瑟,走向生命无限生机的绵延,使其在自我本性的净化与约束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当代教育内容的缺失所导致的学生人格缺陷、情绪失控、性格脆弱、不会自我调节、自我救助等痼疾,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也许可以获得解决。
什么是生命教育?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展开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其二,从批判过度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依归。其三,从轻视生命的事实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珍爱与尊重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和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育能够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那么,怎样去消解和释放生命的个体焦虑呢?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中确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引导下进行教育改革。而确立生命教育理念,要注意做好以下三点。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有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或出现生命的焦虑。因而,生命情感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理应承担起生命情感培养的重任,绝不能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怀。
强调对生命家园的构建 当人们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生命存在本身,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时,无疑会痛感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寻觅不到生命的幸福家园,结果导致身心疲惫、精神萎靡,甚至轻贱生命、放弃生命。因此,教育者必须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死决非个人之事,而是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的。自杀对个人也许是一种解脱,可是对亲人和社会无疑是极大的伤害。只有努力沟通个我生命与类我生命,重构生命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消解个我与类我之间的紧张。
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 因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必然是一个生命感觉良好的人,是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从根本上说生命之趣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一种自觉把握和热情追求。生命之趣,意味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乐于投入,愉快地从事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和活动。趣味调节的谜底是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健康的精神状态、活跃的思维态势,以利于人的创造精神的发挥。通过这些活动让生命能量健康有效地释放出来,以此消解和预防焦虑的出现。
现代教育应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解读生命之态,体味生命之真,探究生命阻塞之缘由,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获得心灵的平和与超越,并最终摆脱焦虑与烦躁。
- 上一篇:大学生健康人格内容
-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