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需早期就医
小玲(化名)为国中二年级学生,原先活泼开朗,但功课压力渐增,渐渐觉得无法负荷。某次上课时,小玲发现有一男一女的声音在自己耳边窃窃私语,上课不能专心。老师在讲台上书写的文字对小玲来说,都有特殊含意,全都变成是批评和嘲讽自己的文字,老师与同学合组阴谋集团来陷害自己。因课业持续退步,妈妈带小玲到医院求诊。
诊断书病名为「精神分裂症」,妈妈看了受到很大冲击:「我可爱的小玲精神很正常啊!是那里有分裂,是不是诊断有错误?」在半信半疑状况下,亲友们提供妈妈许多偏方与民俗疗法,并四处求神问卜,小玲病情时好时坏,耳边幻听越来越大声,某次小玲在上课时失控向幻听大喊:「你们不要再吵我了好吗!」,老师通知家属赶快带小玲就医,寺庙义工也规劝小玲妈妈应使小玲再接受精神科医疗。
精神科医师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之后,小玲幻听及妄想迅速得到缓解,虽然成绩不像病发前优秀,但总算可以重返校园上学。看到小玲重新背起书包的身影,妈妈有些自责:「早知道如此,半年前就让她好好接受精神科医疗就好了!」
小娟(化名)为38岁未婚女性,12年自精神科急性病房出院后,病情稳定,人际关系良好,现在从事助理工作,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但小娟始终对自己的病名耿耿于怀。
「精神分裂症」?小娟有时会自言自语:「我已经好12年了,我精神没有分裂啊!」小娟开始私自减药,之后完全不服药,三个月后小娟因病发而重新住院,原本稳定的工作也只好中止。住院一个月后,小玲改为门诊治疗,但因再度发病使大脑功能退化,小娟工作表现比以前差很多,现在重新接受职能复健治疗。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大申,曾收治一名国二学生,除了无法承受沉重课业压力之外,还出现幻听与妄想,觉得有声音在吵自己,同学都想陷害她。妈妈曾带这名学生去其他院所就医,但因无法接受精神分裂症这个诊断名称,而改用民俗疗法,个案疾病未见好转,只好长期请假,差一点得休学。
陈大申表示,「精神分裂症」中译旧名无法正确描述病情,而且已被污名化,贴上精神病的标签使人望医却步,正名为「思觉失调症」则可减少疾病名称引发的误解,也可以减少初发病患与家属犹豫不决的时间,缩短疾病「未就医」或「等待就医治疗」时期,有助个案早期接受医疗,也增加患者回诊比例与治疗动机,原本稳定的病友也更有动机接受治疗,减缓因再发病而引起脑部功能退化程度。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可以治疗急性精神症状,缺点是常有锥体外径症状(extrapyramidal syndromes;EPS)与坐立难安,或类似巴金森氏症等副作用,虽然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较便宜,但患者因此服药顺服性不佳,常会造成再次发病或住院,反而增加更多医疗与社会成本。
陈大申呼吁,精神分裂症正名为思觉失调症之后,精神科医师应以更积极态度,多以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思觉失调症,除了有效改善幻听与妄想的正性症状外,又可避免有情绪低落与认知功能减退等负性症状,避免思觉失调症早期复发、减少疾病恶化,改善患者「个人与社会功能」(PSP,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提升个案生活品质。
陈大申解释,简单的说,思觉失调症是因大脑传导物质的失调,使患者思考与知觉功能「生病了」。只要早期就医,早期治疗,思觉失调症并非不能治愈。
- 上一篇:家长放任致孩子产生较低自尊心
- 下一篇:家长容易将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