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有哪些?… – 开来之家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祭祀,祭祀的对象有很多,最为普遍的是祭灶神和自家的祖先。二是驱鬼,民间认为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述职后,各种妖魔纷纷出动,行凶作怪,残害百姓。前面所述除夕驱“年”的传说盖源于此。驱鬼的方式很多,贴门神、贴对联、放爆竹、庙里打鬼、宫中跳傩,其目的都是为了驱鬼避邪。三是社交娱乐,春节期间联络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拜年,其次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游艺娱乐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展示才艺,又能增进交流,活跃节日气氛。下面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祭灶——灶王爷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之主,古时民间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神牌位。据说每年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言行,玉帝再据此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因此,灶王爷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他升天之时,民间都要举行祭灶仪式。祭灶的时间在历史上并不固定,宋代以后才基本集中于腊月廿三、廿四日,后来又有“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的说法。

祭灶通常是黄昏时候举行。古语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是男人的事,先上香,摆祭品,用饴糖和糯米花糖供奉灶王爷,据说这样能让灶王爷多说好话。然后,人们将灶王爷的神像揭下,和用秫秸扎成的灶王爷坐骑一起放入灶中烧掉,灶王爷便随着烟灰一起升天了。送灶之后,一家人便认真准备过年了。除夕的时候,各家还要接灶,把送走的灶王爷再接回来。

祭祖——中国人十分重视祖先崇拜,像春节这样的重大节庆自然忘不了祭祖。正月初一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供、焚香、燃烛、酹酒,全家老少按照一定的尊卑长幼秩序,在家长的主持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如果是大家族,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祭祖后,按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顺利。除了初一祭祖,因民族、地域的不同,春节期间的其他时间,也有许多形式各异的祭祖仪式。例如,有些地方腊月廿四日要“迎祖”,即将祖先请入家中过年,元宵过完后还要送祖。

放鞭炮——放爆竹、燃焰火,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焚竹发出爆响声,名曰“爆竹”,其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南朝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火药发明后,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在筒内装上硝,用麻茎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后来,人们用鞭炮“接财神”、“送灶王”、祭祖,甚至在其他节日或者庆典仪式上也放鞭炮。这时放爆竹的意义,已不只是驱逐“山鬼”了.而是转向“爆发”的象征,取吉利之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