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旧时“撒花生壳”等种植习俗 – 开来之家

广西地区旧时“撒花生壳”等种植习俗

桂西东兰县的壮族妇女种花生前,将花生壳撒在路口,边撒边诵“撒花生壳谣”,让行人踩碎。民间认为,这样可使花生出苗齐、丰收。种花生以石灰粉作基肥。

桂南的北部湾沿海各县市种花生时,剥花生种后,花生外壳弃于路上,任人踩踏。民间认为,这样可使花生丰收。容县一带,端午节时小伙子们到地里踩踏花生苗。老人说,年轻人吃得饱饱的,踩了花生苗,花生果又多又饱满。

桂东北全州县东山乡盘瑶春种玉米时,主妇须用围巾和其他布类将种子包好,路上十分小心,不让种子掉落地面。到了开垦好的地里,便把种子挂在地边的树桠上。在点播或播种时,如果不小心种子泼落地上,不论泼落多少,绝不能捡起再播,种子也不能沾嘴。民间认为,若犯了这些规矩,会惹来鸟害、鼠害。播种全由妇女们包干,瑶谚云:“公鸡不下蛋,牯牛不下仔。”妇女们撒种,多子多生多丰收。

在边远的瑶山,迄今还存在游耕的方式,即砍荒烧山,草里收粮,吃尽一山过一山。砍荒烧山,高山陡岭的山槽鼻地,有山石间隙最好,这里地势低凹,林木茂盛,陈年林叶积厚,肥力充足,时有巨大山石突起,拦截了山水的直接冲刷,保护了肥泥沃土,加上砍荒烧山的草木灰,适合种植粟黍。砍荒烧山之日,起床、吃早饭、备物品、出门、进山,整个过程都忌讲不吉利话,动刀前默记山神土地,祈求庇护,烧荒开垦顺利,播种风调雨顺,栗黍秋后丰收,等等。点火后离开山场,不得回头张望。民间认为,回头将使草木燃而无烬,撒种发苗不齐。种子撒完后不得拍手去尘,否则作物将会生长不好。收获后随手抛荒,次年另选山坡砍烧,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周围的山坡砍尽了,迁徙它处,由此得名“过山瑶”。这种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提高,吃尽一山又一山的游耕,逐渐被耕种熟土的定居耕作所代替,从而稳定了生活,避免了过山迁徙。但仍是“种完近山种远山,八年回种老荒山”,轮种轮歇,较为粗放,尚待改进。

生活在喀斯特石灰岩大石山区的毛南人,可供耕种的土地有限,人们对土地十分珍惜,“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如果发现可耕的荒地,人们就扛起脚踏犁去翻几块土,结草插个“地标”,别人见了不再抢种。山上石缝没有土,用泥箕装了山下的土运上山,填满石凹种作物。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