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客家民系风俗
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区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亦有部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的,后有一部分又迁入广西。
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害族部分融合,构成客家民系。
“客家”是相对于“主家”而言的一种称谓。“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他们是汉民族中一支特殊的民系,有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特的文化和语言,是中原先民经过多次迁徒南来,落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山区的群落。
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自成一方区域社会,自操一种方言(客家话),乃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和深沉凝重的历史意识,浓厚的乡土情结,即使漂洋过侮,离乡背井,也不忘故土亲人的情谊,那是农业社会、农耕生活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客家人祟拙尚简,民性质朴,气习劲毅,不求华侈,特别是客家妇女,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无不与粗犷的农耕生活相关:在农耕社会里,人们世代生活在乡村的故土上,“乡土倩结“渗透在客家文化中,铸造了他们求真务实的品格,培育了他们强烈的祖先祟拜意识,对先贤开基创业的敬重与缅怀,表现出一种深沉凝重的族群历史感。容家人关于“伯公”、“公王”的信仰,实际上就是把这些开埠的先贤神格化。
故此,有人把客家民性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客性、山性、祖性、土性、神性,亦可谓一家之言。
客家人始终操持着别成一系的客家方言,惟守“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谚训。该方言与北方方言接近,是从中原古汉语衍化而来的,至今仍保留有较多的古汉语单音节词。这些“衣冠望族”的后裔,虽被迫辗转逃入岭南,但仍念念不忘祖宗盛德,常以族谱、家诺、堂联等方式向子孙宣扬本家族的荣耀。
他们多以族团围屋而居,形如堡垒,时刻防范外人的袭击。围屋大门桅上都有本族堂号,大门两侧贴有章联,标榜自家是某某望族后裔,决心光宗耀祖,重振家声等。他们也真是身体力行,克勤克俭,艰苦创业,在海内外远播声威。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客家人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不少家族设有公学田,以农产收入作为族中子弟读书之用。客籍华侨捐资办学,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