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人的“做寿”习俗 – 开来之家

漫话中国人的“做寿”习俗

生日,人的诞生之日,故又叫“涎生日”、“诞日”、“诞辰”或“寿诞”。还有“出生纪念日”等叫法的。

生日对于人类说当然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我国古来就十分重视人的生日之庆,尤其是对于有寿的老人。不仅老人自己看重,子孙、亲朋无不重视至极。若是七十、八十、九十、百岁的大寿庆,子孙、亲友们往往是要尽相当精力与财力来举行庆寿活动的。

按照我国的文化习惯,未及五十岁的人遇生日,若举行庆贺活动,则一般叫做“贺生日”、“庆涎辰”。只是五十岁及以上的人遇生日,若举行庆贺活动,方可称作“祝寿”,或叫“做寿”、“贺寿”、“寿庆”。

旧时也有从四十岁起贺的,因为旧时人们早婚,一个四十岁的入,不仅子女已长大成人,甚至已有孙子辈,三代同堂,自然举庆。如今晚婚晚育,且人均寿命比旧时又高,一般以五十岁起贺,年及半百。还有更晚些的,到六十岁才起贺,认为正好年满花甲,也到了退休年岁,子女表现孝意,庆贺父母得寿一花甲,祝愿花甲再数,健康长寿,安度晚年。应该说,从六十岁起贺寿诞较为适宜。

对于子女来说,如果父母同庚,祖父母同龄,给两寿星合做寿者,谓之“双寿星同庆”简称“双庆”。一家一族中有两人诞辰相同的,举行同庆,也称之“双庆”。如学校、单位里有同庚或同月同日生的老师、同学举行同庆,也称之“双庆”。两人以上,则称之“同庆”、“共庆”。

还有一种是给亡者祝寿,谓之“做阴寿”,又叫“冥寿”。《中华全国风俗志》:“尚有冥寿,凡祖先亡故以后,每遏整十,子孙为作纪念,诵经礼,以表示后人孝念,亲戚朋友送纸扎锭,亦有登堂拜祝。”如果不搞陈腐仪式、封建迷信,“以表示后入孝念”为旨,还是可以理解的。

按我国的习惯,人之生日庆贺,尤其是长者的寿庆活动,一般都是由他人——子孙、侄辈、学生,徒弟或其他亲友、同学、同事等出面组织举行。一般的生日庆祝,只有家里人在小范围内聚聚乐乐,或者朋友一起贺贺玩玩而已。较为隆重的寿庆活动,那往往要设置寿堂,寿堂正壁上用纸、绸或其他材料制作一个红色或金色的大“寿”字,其他有关室房和器物上也相应书贴“寿”字。中堂、楹柱和门扉上皆贴挂红纸寿联,有的还上匾额。

寿庆期间,家人、亲友和参加活动的社会来宾,与“寿星”见面,有的送贺寿礼,有的致祝寿辞。庆寿活动中往来的各种物品——请柬、题赠、信函、寿联、贺辞、匾幛、花篮和服饰、果食礼品上,以及人际交往的语言文字,无不关涉寿福吉祥,这期间将大量地运用祝寿祝福的词语。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