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小国寡民是道家的治国方略。语出《老子》:“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民无知、无欲、无为,则无不治。”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的生活是最理想不过的,君不见曾经的许多原始部落或氏族公社,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无知无欲,无忧无虑。
和“小国寡民”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愚民之策不可少,老子认为,人的知识越多,越会产生欲望,多欲则不知足,成为一切祸乱之源。
老子的这两个观点可以想见会有什么前景,愚民之策,统治者可以理解,也乐意接受;小国寡民,应者必然寥寥无几。在一个农业社会,拥有大量的耕地,拥有广阔的人口,是历代帝王朝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夸耀国力的资本。
小国寡民的主张不是从历史的回顾中得出来的结论,而是从逻辑中演绎出来的,它不是反对压迫和剥削,而是反对文明与技术进步。
“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政策,必然找不到出路,因为它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