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历史上的丧葬习俗
考察元代蒙古族的丧葬文化,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室韦人的丧葬习俗,因为从族源看,他们是相同的。《魏书•列传第八十八》载:室韦人“父母死,男女众聚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隋书•室韦传》载:“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尸其上。居丧三年,年唯四哭。”室韦人的丧葬类型,是实行树葬,没有特定的墓地。
西迁至蒙古高原的室韦同蒙古语族的诸部落的葬俗,有所变异,《蒙鞑备录-立国》中载:“遇父母之丧,则嫠其面而哭。”又据多桑《蒙古史》载:“若死,其亲友则悲号,已而遽葬之,盖以为死者已受恶鬼之制也。人死,置乳其前,素日亲密之人皆来献食。乃葬,则在墓旁以其爱马备具鞍辔,并器具弓矢殉之,以供死者彼世之用。死者之居帐与其所有之物皆净之,并设丧食以资纪念。”亲人死要悲哭而速葬,要为死者“献食”,用死者的爱物来殉葬,并设“丧食”来祭奠死者,从这些文献的记述中,可见已有了墓。
在元蒙时期,蒙古族的贵族实行的足秘葬。这一丧葬习俗是入殓处不没陵墓。《黑鞑事略》载: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踩,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术真)之墓,则插失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的丧事,实行的就是这样的葬俗。
成吉思汗是在公元1227年在进攻西夏的征程上病逝的。据传,成吉思汗怕因他的死而涣散军心,故嘱诸将秘勿发丧。多桑在《蒙古史》中这样描写道: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遏人尽杀之。……举行葬礼后,葬之于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发源之不儿合勒敦诸山(今肯特山)之一山中。
先是,成吉思汗至此处,息一孤树下,默思良久,起而言曰:“将。来欲葬于此。”故其诸子遵遗命葬于此地。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能复辨墓在树之下。
这样的葬俗正是秘葬。叶子俞在《草木子》中载:诸子把成吉思汗“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蹰悲呜之处,则知葬所矣。”这一记述虽显得神奇,但至今成吉思汗的葬地仍是个谜,这倒是事实。
元蒙帝后的葬俗也很特殊,是用整段的香楠木为帝后制成楠木棺。制法是纵剖为二,就中凿挖人形槽,大小深浅仅足容人体,然后殓尸其中,合二为一,外用黄金箍四道紧束固定,用车载运到起辇谷(今内蒙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的察罕额尔格)下葬。实行土葬,墓穴开挖甚深,开穴所挖出的土块要成块状,并依挖出的先后将土块次第排列。穴成,棺木下葬后,再依次把土块放入穴中,与地平齐后,不设坟头,所余土块抛弃到远处。久之榛莽丛生,使葬处不可再觅。很显然,所实行的也是秘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