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家支制度简介
家支制度是彝族的一种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盛行于凉山彝族地区。
家支是父系血缘集团,由家、支和个体家庭组成,每一家支都有世代相传的父子连名制的谱牒等,一般以共同的男性祖先名字或某一地名命名。每个家支有共同的较固定的聚居范围,有共同的森林、牧场、荒山和池沼,家支内所有成员有互相支援和实行血族复仇的义务。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家支内外事务由家支头人和家支议事会研究处理,家支内部严禁通婚。
由于凉山彝族社会没有形成过统一的、稳定的政权组织,因此,家支便成为彝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地方性政权组织的作用。1956年至1958年间,凉山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奴隶制度,家支制度也随之废除。但至今,人们的家支意识尚未完全消失。
彝族的父子连名制与家支制度密切相关,是构成和记忆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牒、明确家族世系血缘纽带、保障财产的父系继承原则的重要方式。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姓氏,实行父子连名制,由父名和子名顺推正连,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父名的一个或两个音节冠于子名之前,子名的最后一个或两个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依此环环相扣,世代相连,可诵记数十甚至上百代以前的祖先和谱系。如南诏王族世系中的盛罗皮一皮逻阁一阁逻凤一凤迦异一异牟寻一寻阁劝一劝龙晟……至今宁蒗小凉山还能找到四五十代至七八十代不等的父子连名的谱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