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三种原始宗教活动
拉木鼓
木鼓是佤族的通神之器,也是崇拜之物。西盟佤族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木鼓房,每个木鼓房内放有两个木鼓,一个为雄性,一个为雌性。雄性木鼓声音清脆响亮,而雌性木鼓的声音则低沉浑厚。木鼓用上10 – 20年之后便更换,做新木鼓时需要先从寨外森林拉回一段已砍好的大树干回寨内做备料,故称“拉木鼓”。沧源单甲等地佤族则称“砍木鼓”。
“拉木鼓”大多在12月中旬或秋收后进行,前后持续15天。“拉木鼓”期间,全寨各家要送些大米、谷子、水酒、盐巴等给剽牛主祭的人家以表庆贺和支持。第一天傍晚,每家出1-2名男子,各持刀、枪、弩、砍刀等上山伐树。将树砍倒之后,选一段2米左右的树身锯断作木鼓毛坯料。第二天,众人在山上吃饭后即将木料拉回寨子。拉木料回寨途中,由老人在前面开路,“魔巴”骑在树身上喊号子指挥,众人则边拉边唱,热闹非凡。第三天,上午休息,全寨忌生产。下午打扫木鼓房,在木鼓房旁平整出一块平地,以备凿木鼓用。第四天,将木料拉到木鼓房处,剽牛祭祀。最后,由几位木匠和铁匠用五六天时间,把木鼓挖空做好,再由“魔巴”杀鸡看卦祭祀一次,“拉木鼓”的活动才告结束。
砍牛尾巴
“砍牛尾巴”是西盟、沧源部分地区的佤族较大的、全寨性的宗教活动,多在春播之前举行。“砍牛尾巴”的祭祀活动全过程约十多天,其间最主要的是砍牛尾巴抢割活牛肉的那天,这项宗教活动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在“砍牛尾巴”之前,主祭者都要先剽杀大量的牛、猪和鸡做鬼看卦,选择吉日。同时留好一头认为是“心好”的黄牛(据牛毛的颜色和花纹、头旋而定),作为“砍牛尾巴”之用。举行祭祀活动的当天,在人头桩处,由“大魔巴”领其他“魔巴”念咒,同时杀鸡看卦。回到寨子后,“魔巴”又念咒作法。此时,四周已站满了手持钢刀,准备抢割牛肉的青壮年和看热闹的老人、妇女和小孩。“魔巴”作法完毕便同主祭者牵着黄牛,围着主祭者的房子绕三圈,随即抓住牛尾巴并一刀砍断,将牛尾巴扔过主人的屋脊,于是抢肉者便一拥而上,叫喊着挥刀抢肉。霎时,一条活牛便被割得只剩下牛头和骨架子。抢到肉者,满面笑容,得到群众赞扬;未抢到肉者,垂头丧气,遭到众人嗤笑。当晚,“大魔巴”在主祭者的屋里念咒祭鬼,诵唱《司岗里》的传说,诵唱完毕,“砍牛尾巴”的活动即告结束。
猎头祭祀
“猎头祭祀”活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在西盟部分地区和澜沧雪林、沧源单甲等地盛行,大部分佤族地区都早已革除这一习俗。猎人头每年分两次进行,一在春播前,一在秋收之前,平时有机会也进行。存在猎头习俗的西盟佤族认为,只有用人头祭祀神灵,谷子才会长得好,村子才会安定繁荣,有些学者由此便把这项祭祀活动称为“猎头祭谷”。沧源佤族则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只有用最高贵的人头祭祀,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猎头祭祀”的习俗已经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