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的君子国原始互助遗风
在《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也不愧君子二字。在君子国的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这个国家的国主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以上所说的君子国当然只是一个美妙的传说而已。而在现实世界中,也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君子国族群,它就是怒江的傈僳人。
从前,怒江的傈僳人保持着傈僳语称为“体俄”的家族村社组织。每个“体俄”都有自己的称号,或以最早的本家族长的名字,或以虎、羊、猴、蛇、鸡、蜂等氏族图腾为名称。
“体俄”由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若干人家组成,家族长多为家族内能说会道和较为富裕的人担任。在“体俄”内,土地伙有,共同耕作,互助盖房,共负债务,杀猪共食,煮酒共饮……倘若谁家缺粮揭不开锅时,他可到任何一家去吃饭,而主妇分食时,也一视同仁,绝不会给他少分食品。
在家族的基础上,若干“体俄”又联合组成当地称之为“卡”的村社互助组织。每个“卡”都拥戴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头人,并由他来主持村寨的祭祀,调解纠纷,公断事务,指挥械斗和缔结盟约,等等。
现在,新的乡村政权组织早已取代了传统的家族村社组织。但是,傈僳村寨至今还保持着原始互助的淳朴风俗。例如,房屋是全寨人共同盖的。猎获野猪、麂子,每户分肉一份。当寨里老人过世时,全村人更得停止生产劳动三天,大家带上酒、米和其他食品、用物前去吊唁、慰问。大家帮助遗属安葬死者,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砍刀、弩弓、箭袋等心爱之物作为随葬品,挂于坟前的树上。死者如系女性,则将她生前用过的织麻工具、挎包和炊具悬挂墓旁作为随葬品。
傈僳族世代承袭的淳厚风俗,使外地的游人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君子国”。同路而行,不论旧交还是初识,倘负物过重,他们会主动为你分担负荷。如见上了年纪的人背了东西,更要替他背负。路见失物,他们将尽力为它寻找失主,或将它挂在附近明显的树上,以待原主。
在怒江的傈僳人居住的地区,如果负物过重,途中实在拿不动时,你可放心地把东西挂于树上,或放在路边,只要在上面压一小块石头为标记,回头再取,东西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