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的流行区域及其特点
地戏广泛流行于贵州省平坝、普安、安顺、镇宁、六枝、水城、紫云、都匀、兴义、长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贵阳市郊,其分布的中心地带为安顺,故习惯上称之为“安顺地戏”。贵州共有三百多个地戏班,仅安顺就有一百二十多个。
地戏班子全是业余的,平时务农,节日演戏,演员都要戴面具。地戏角色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演员全为男性。
地戏源于古代军旅岁除或誓师演武祭祀礼仪中戴面具的群队傩舞,兼备实战、训练、娱乐等功能。地戏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个部分组成。地戏剧目全是演一朝一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歌颂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物,主要剧目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楚汉相争》、《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杨家将》、《说唐》、《说岳》等。
在贵阳市郊和安顺地区的不少布依族村寨,也有地戏班子。他们向屯堡人学会了地戏。表演时用布依语唱或用汉语唱。服装和汉族穿的大致相同。唱腔采用布依族喜爱的七言民歌和十言酒礼歌。乐器除汉族地戏用的锣鼓外,还有布依族的月琴、洞箫、铜锣、铜鼓等。
地戏班子没有本组织崇祀的最高神灵,但每个面具代表一个神灵,地戏班子对自己的演出活动充满着神圣感,并相信地戏演出具有消灾,纳吉、祈丰的功能。地戏演出所用面具是由专门艺人根据该戏班所演剧目中对人物面部长相的描绘来雕刻。面具制作完毕,要举行一个仪式,称为“开光”。
开光之日,戏班主点上香烛,戏班全体成员跪拜于香案下。戏班主捉来一只公鸡,掐破鸡冠,将血点在面具上,点一面即封一个将,点过鸡血的面具成为众人膜拜的神物。面具和兵器在不演出的季节,藏于箱中,需要演出才择吉日打开。开箱前,戏班成员着好戏装,集合于道具箱旁,班主在箱前烧香化纸,奉请面具所代表的神灵保佑该村寨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然后打开箱子戴上面具,拿上兵器,到演出场地进行演出。一年仅两个月可以演出,即农历正月和七月。
七月的演出称为“跳米花神”,这时正是稻谷扬花季节,演出活动寄寓了人们祈求粮食丰收、村寨清吉平安的心理愿望。其他月份一般不得随意打开面具箱。正月(或七月)演出结束,所有道具(面具、木制武器、服装)都要收藏于箱中,由班主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