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人们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 开来之家

面对死亡,人们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当死亡越来越近时,人们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精神医生库柏勒•罗丝以濒临死亡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在与大约500名绝症患者进行了访谈之后,提出在与死亡“达成协议”的过程中,个体大致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否认(拒绝接受现实)、愤怒、对剩余时间的讨价还价、沮丧以及最终接受。当个体得知自己患有某种致命疾病并将不久于人世之后,他们最开始表现为震惊,会问“这是不是搞错了?”尝试否认现实;然后,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会问“为什么偏偏是我?”接下来,当他们确认这一事实无法改变时,很多人会开始期望自己至少可以活到某一时间以完成某一件事,即所谓“讨价还价”;同时,人们此时会为即将失去的生命而感到悲伤和沮丧;经历了这些痛苦的阶段之后,最后人们能够了解“好了,这就是我大限已到的时候了”,虽然这种感觉并不会令人愉快,但是对处于这种情景中的人来说,他们反而在这时获得了面对死亡的平静与安宁。

虽然不是每一个体都必然以同样的顺序经历以上五个阶段,但是这一观点确实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情况。

并不是患有致命疾病的人才会担心生命的消逝,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衰退,许多进入中年后期或老年期的人都会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接近。这时,人们会倾向于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生与死的意义,并试图为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这就是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自我统合与绝望的对立阶段。

人们回顾一生,或撰写回忆录,或“落叶归根”进行回顾之旅,如果觉得自己的理想得到了实现,活着是有价值的,他们会获得对自己较满意的感觉,达到良好的自我统合。

相反,如果认为自己一生碌碌无为,虚度了一辈子的光阴,可能陷入对自己和生活的绝望。有一项研究曾对39名平均年龄为76岁的妇女进行了调查,发现那些觉得生活有意义的人最不畏惧死亡。在有限的生命中,没有人能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达成自己所有的愿望,体验到生命所能给予的一切经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人生目标的不断追寻和努力,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