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在哪里,大沽炮台简介
大沽炮台源于明朝。据记载,天津把守海门的炮台始建于明初,由著名将领戚继光监造。炮系铜制,名曰“大将军”。为了防止海盗的骚扰,戚继光又在入海口插上纯铁铸成的梅花桩48柱,与炮台构成一道防御的屏障,森严壁垒,使海面长时间无战事,解除了天津卫的后顾之忧。因此,炮台一直驻扎着军队,成为军事重地。
到了清初,朝廷以“海去城百里,从无入寇之患”为由,未备海防设施。道光六年,又接受直隶总督的建议:“天津地方名为海口,实系腹地,且洋面久经肃清,所有现存水师官兵,岁靡帑金,无裨实用,请将天津水师裁撤,改归大名镇。”水师都裁撒掉了,海防就更无法谈了。于是,炮台成了摆设,成了游人凭吊古今的景点。
直到道光二十年,清政府迫于外患,决定在天津海口严密防范,添置炮位,由北京运来30多尊大炮,增派官兵6500名。由于朝庭腐败,将帅无能,英兵贿赂耆善将海口梅花桩掘出,外国军船进海口入海河,直逼北京城。后清政府又派僧格林沁修筑海口炮台,添置大炮,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分号排列,又分设若干小炮台。
咸丰九年联军军舰再度入侵大口口,向守军开炮。炮台守军开炮还击,激战一天一夜,打伤敌军舰六艘,打沉四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479人,英军司令贺布受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沽口保卫战。
咸丰十年联军由北塘登陆,分扑军粮城、新河,守军寡不敌众,退守唐儿沽。联军侧翼猛攻大沽两岸炮台,占据小梁子。联军又以万人之众攻石缝炮台,药库被炸起火。炮台失守,提督乐善阵亡。联军舰队开进天津。清政府派桂良交涉,于是开辟天津为通商口岸。庚子年间,义和团兴起,由河东向租界炮击。大沽口外敌舰闻讯后配合租界敌军,首先向大沽炮台进攻,炮台即告失守。
天津人把大沽炮台看成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英雄精神的象证。所以,历数家乡风物时,“炮台”便成为天津卫三宗宝之一了。现在,大沽口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津门十景之一,名为“海门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