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是什么意思,唐代荆州进士刘蜕的破天荒
破天荒是什么意思?“破天荒”这个词源于唐代。
唐代的进士考试,朝廷对各州府解送到京参加省试的考生有数额的限定,由于各州府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定名额,多寡有别。如唐玄宗开元年间,就明确规定选送的考生上州为三人,中州为二人,下州只有一人。武宗会昌五年,规定近国都长安的同州、华州不超过三十人;荆南(今湖北江陵)、江西等地,不得超过十五人;福建、岭南州不得超过七人。一些边远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送考生人数少,录取的更少。有的地方甚至在唐朝建国一二百年后尚无一人进士及第,这些地方,被人称作“天荒”,如荆南,直至唐建国二百三十余年后,这僵局才被刘蜕打破。
唐朝大中四年(850),刘蜕进士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刘蜕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从此,“破天荒”不仅成了刘蜕的绰号,还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极富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成语,运用于书面或口头。
刘蜕能破荆州科举的“天荒”,确实来之不易。这种不易,刘蜕在文章中有真切的叙述。考试之前,他曾上书给主考礼部侍郎裴休,信中一是说到自己“材不良,命甚奇,时来而功不成,事修而名不副,将三十年矣”。可见他是经历了多次不第的痛苦,在科考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二是晚唐的进士试,由于国家政治腐败,科举被权要把持,贫寒士人如无有力者的推举,及第的希望可说是微乎其微,要得到权势的推荐,举子需要向他们行卷。
行卷之时,又需对行卷的对象多加称颂。称颂要得体,如何措辞就得反复推敲,刘蜕在信中对立言的艰难有具体的论列,他对裴休说:“临其事不能苟有待而先自请者,阁下以为难乎?赞助论美近乎谄,饰词言已近乎私;浅陋摧伏近乎鼠窃,广博张引近乎不敬;钩深简尚则畏不能动乎人,偕丽相比又畏取笑乎后;情志激切谓之躁,词语连绵谓之俗。夫临其事而自言者,其难如此也。”这措辞的种种难处,应当说是从实际情况中概括出来的,所以讲得很恰当。
先秦时的韩非子写有一篇《说难》,以不少典型事例论述了“说”之艰难,顺以招福,逆而制祸,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有的学者把刘蜕此书说成是唐人的《说难》,确实恰如其分。三是考生生活的孤贫艰苦及心理上所承受的种种压力。刘蜕在信中诉说道:“家在九江之南,去(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眙哈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是一岁之中,独余一月在长安。王侯听尊,媒妁声深,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求抱关修亲亦不可期也”。读来真令人心酸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