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孔子认为,教育在政治统治中和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形成中均具有关键作用。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枉。”
这里的“学”,就是指受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此,儒家提出了德育优先的教育原则。孔于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而众,亲而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圣人”、“君子”之类的理想人才。“至人”、“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品质。因此,教学内容应首先是“四教”(即文、行、忠、信),然后才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孔子看来,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注意品行修养。儒家的重教思想在本质上仍然是服从其仁学思想的。
孔于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氏族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庶民开放。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