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重文抑武、文人治国”传统的形成 – 开来之家

北宋王朝“重文抑武、文人治国”传统的形成

赵匡胤非常清楚武装夺取江山的深刻内涵,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为了大宋政权的持续,并形成一个“文人治国”的传统,还须从根本上抓起,这就要树立“重文”的风习。赵匡胤首先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

隋唐门阀制度谨严,科举考试之门敞向世家大族,平民百姓很多被排除在外。宋朝建立之初,即极力放宽科举考试的范围,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

同时严格考试制度,以防权贵豪门请托舞弊。为了收揽文权,使读书人感激皇恩,开宝六年(973)三月,赵匡胤在讲武殿亲自复试举人,选出进士26人、诸科101人。他说:“以往得中科举者,多为官世家所占,一般平民子弟不易获得做官的机会。如今,朕亲临殿试,以求公正无私。”此后,皇帝亲自复试的殿试制度成为一种基本制度。

到了开宝八年(975),科举考试出现了省试、殿试的分工。省试的第一名为省元,而殿试的第一名则为状元,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在解试、省试之后,由皇帝亲自殿试复试,再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亦称“御试”)制度。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大多是武盛文衰,往往形成积弊,遗患无穷。赵匡胤认识到了这一点。即位之初,他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懦馆,延用宿学名儒,以劝励教化。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国子监开学讲书之日,他还派人送去美酒和蔬果以示祝贺。

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宋朝统治集团。赵匡胤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应该切实发挥这些文臣的作用。很快,随着赵匡胤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畸形的文武关系得到了调整。原来那些骄横跋扈、视文臣为无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杀”宰相的武将们,不但见了宰相都要恭恭敬敬地唱喏问候,而且自己也在赵匡胤的劝告和鼓励之下,学着文臣的样子读起书来。

尽管赵匡胤的重文政策在以后被其子孙奉为“祖宗成规”而代代相传,以致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但在赵匡胤时情况却并不如此。他“重文”但并不轻武,无论文臣武将,只要“有一材一行可取者”,都予以擢拔和使用,

“天下无遗材,人思自效”,其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广泛和稳固的。

这样,宋王朝一方面通过调整中央与地方、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使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等各方面的权力不断地向中央集中,最后又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从而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集权制;另一方面又通过开科取士,重文用武,广罗人才,使得这一专制统治的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