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美食的发展变化趣谈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红烧甲鱼、挂炉羊羔、炸烹天鹅、卤汁油鸡等宫廷美肴。汉代的民间和宫廷中,还有烤羊羔、烤乳猪、韭黄炒鸡蛋、切片酱狗肉、红烧马鞭、豉汁煎鱼、红烧小鹿肉、红烧河豚鱼、腊羊肉、酱鸡、白灼鲍鱼、焖炖甲鱼、煎鱼子酱、白切猪肝、甜豆腐脑、烤兽脊肉、卤山鸡、炖豹胎等精美菜肴。
汉魏南北朝时期,我国菜肴迅速发展,名菜大增。汉代娄护发明了杂烩菜——五候鲭。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已列有200多种菜肴,名品有蒸熊、鸭蒂、莼羹、绿肉、灸豚、酿炙白鱼等。此时佛教的传入和流行,加之梁武帝提倡佛教斋食,素菜得到了发展。
隋唐五代时,我国的花色菜、食疗菜也有新的发展,如大型的组装风景冷盆——辋川小样,用鱼筻片做成的玲珑牡丹,可用以治疗风寒骨痛的乌雌鸡羹等,在历史上均享有盛名。
宋代是中国菜的发展出现的一个高潮,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的市肆中,冷菜、热菜、羹汤和花色菜名目繁多,数以百计,当时市场上已有标明南、北、川味的菜点和素菜,表明中国菜肴的主要风味流派在宋朝时已具雏形。
明清时期,丰富的中国传统菜肴经过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四个著名的地方菜系:川菜、粤菜、苏菜、鲁菜。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其中也不断与其他菜系、菜品相互融合,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