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运河与南北经济的交流 – 开来之家

中国历史上的大运河与南北经济的交流

我国的许多巨流大川,如长江、黄河、珠江,对沟通东西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们几乎都是自西而东流归于海,彼此没有联系。为弥补地理上的缺陷,发展南北交通,我们祖先在天然河流之间开挖了不少人工运河,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首推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

统一全国后,隋政府面临着新的经济形势。经过长期的分裂割据,中国经济结构中南北对立的情况已比较突出。随着关中地区经济的衰退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为了方便南粮北运和进一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进而使南北成为绕一的整体,隋王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由四部分组成。永济渠,连接黄河与海河,北达涿郡(今北京);通济渠,以洛阳为中心,沟通黄河与淮河;邗沟,原为春秋时期吴国所凿,隋加以疏浚、取直,使其北起淮河,南入长江;江南河,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位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

南北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河北、天津、北京八个省市,全长2000余公里,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轴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庞大水运网。南北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与长城相提并论的两大工程,也是世界水运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开凿大运河是一件巨大的工程,隋代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隋炀帝借之巡游江南,挥霍无度,更是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它对南北经济的发展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大大缩短了南北的距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而使南北物产的交流有了通畅的渠道。运河修成后,河中“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漕运的发展使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如通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既有皇家漕运的转运码头,又有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其中扬州还一度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大运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北大运河自开通之日起便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唐、北宋、元等定都于北方的封建王朝无不依赖它的漕运供应。元代为缩短航程,取直了大运河的中段,使其发展为京杭大运河。明、清两代,尽管海运已有发展,但京杭大运河仍然是国内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开凿后密切了南北经济交流,并间接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巩固与发展。

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河阴序中这样评价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说隋朝开凿运河虽然劳民动众于当时,却遗惠于后代。他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