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绰号的起源,绰号的由来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里有一种说法:据《吕氏春秋》《简选》的记载,夏桀力大,“推移大牺”,能将牛推走,于是人们称他“移大牺”,这便是绰号的起源。
赵翼的说法是否正确,在没有更多过硬的旁证材料的情况下,不好确认。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正如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的劳作一样,绰号的出现,也很难具体地断定为从某人某事开始。
按常理推论,绰号大致应起源于相互十分熟悉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非正式称呼。这种称呼由于具有某种合理之处,而被人们逐渐认可,大家都来使用,日久天长,便成为一个人的绰号。
有学者认为:“绰号的流行,纯粹印象认识的应该先过寓意褒贬的;间接称谓的也应该先过直接称谓的。”这是比较稳妥的看法。
如果说“移大牺”之说不好确认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代已有绰号出现,则是确定的史实。
春秋时代秦国大夫百里奚,绰号五羖大夫。关于“五羖”,说法不一。《孟子•万章上》载,万章听说百里奚以五张羊皮的身价,卖身到秦国,替人养牛,想找机会接近秦穆公。他问孟子,此说可信否。孟子回答:“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史记•秦本纪》则说,百里奚从秦国逃到苑,被楚人拘留。秦穆公知道后,本想用重金赎之,又担心楚人因此意识到百里奚是难得的人才,于是故意只出五张羊皮的“低价”,“楚人遂许与之”。穆公与归来的百里奚讨论国事三日,“大悦,授之国政”。
战国时秦惠王的弟弟公子疾,滑稽多智。他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大肿瘤,人们于是送他绰号“智囊”。同样拥有“智囊”绰号的,还有能言善辩的西汉文帝之臣、太子家令晁错和精通佛学、懂多种语言的汉末僧人支谦。
20世纪40年代,文学家刘大白先生写过一篇《绰号文学的研究》,发表于《世界杂志》。文章据绰号所反映的内容,将其分为20类。新加坡学者萧遥天认为刘氏的分类条理井然,可惜例证不丰。他利用赵翼《陔馀丛考》卷28的“混号”条中汇集的大量材料,又广搜经史典籍,爬梳采摘,成“绰号录”约六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