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从海上来的那些不速之客
中国海岸线虽长,但注意力长期在内陆,满足于农业文明,对于海外要么充满美好的想象,要么充满莫名的恐惧。孔子周游列国不如意之时,对弟子子路说:“如果再碰壁,我就乘竹筏出海!”秦始皇认为海外有仙山,无比向往,一次次派人前往寻求长生不死仙丹。当时的世界比孔子时代的“天下”大不了多少,不过比西域稍远些,欧洲、美洲的概念都没有。
在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一连串重击之下,中原民族的自信心终于垮了,不再有开放的心态,转而内敛。诚如张莜兑说:
宋代儒生固守的结果,在文化精神方面虽然也分出了一些派别,有的也不以谈玄为主,然而大势所趋,终于倾向于明心见性一路而归于内省……
宋之后,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得有些外强中干、叶公好龙,对外来之客明迎暗拒,不惜化友为敌,冲突日趋激烈。朱元璋强烈排外,下令连一块木板都不许出海。朱棣破例派郑和远航,也不过是为了追捕政敌。当然,这种历史真相有必要掩盖。在当时国人描绘的《宣谕图》上,马六甲国王毕恭毕敬跪在郑和面前,天朝恩威大展。而在马六甲博物馆展出的雕像,却是郑和老老实实跪在马六甲国王面前,到底哪一个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没人知道。
“隆庆开关”时期,明官府对于海上贸易加强管理,在当时整个东方世界最大港口宁波设市舶司,相当于现代外贸、海关、招待所等职能兼有的机构,负责检查报税,并设宴款待。检查接待的原则是先来先查并坐上位,后来后查坐次位,跟现代排队一个道理。
然而,“走后门”、“插队”之类不正之风古已有之,或者说贪腐之风无处不有。1523年,日本宗设、瑞佐两个船队一先一后到达宁波,后到的瑞佐通过中国翻译人员向市舶太监行贿,便先查货并在酒宴上坐了上位。先到的宗设很气愤,与瑞佐争吵斗殴,一路打回国,事情闹得很大。明廷感到挺没面子,便将市舶司撤销,接待日商事务改由当地商人自己负责。
商业中欠些货款本来正常,可是中国商人欠日商的货款越来越多,最后还一跑了之,让日商没地方找人。明官府不管这些事,日商只好找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没想到乡绅欠更多。为了对付日商讨债,乡绅居然游说当地官府,将他们诬为海盗“倭寇”,出动军队清剿。
如果仅此也罢,更恶劣的是这些乡绅转身又向日商通风报信,让他们逃走。于是,日商一面恨当地官府,一面感激当地乡绅,贸易继续,欠款越来越多,一晃给愚弄20多年。1546年,日商终于忍不住,强占几个岛屿,声称如果讨不到债就不回国,中国如果动武他们也武力反抗。当地乡绅只好真的请明军向日本船队进攻,而日商这时也带了军队,并将明军打败。就这样,讨债的战火蔓延浙江、福建和南直隶(今江苏)大片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