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的主战与主和之争
1138年2月,赵构定都杭州,并改名为临安。“临安”何意?有的说“临时偏安”,有的说“临近安徽”,众说纷纭。我想该是临时偏安吧!意指暂时安于一方,终归是要回到国都开封去的。
也就在这一年,秦桧从金军逃回,主张“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深得赵构赏识。他高兴地说:“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重用秦桧为相,议和顺利成功。金国废刘豫,河南、陕西还宋,条件是宋像伪齐一样臣服于金。
第二年7月,金国发生政变。他们跟宋一样,有的主战有的主和,主战派上台,次年5月撕毁和约,再次攻占洛阳、开封,刘琦、岳飞、韩世忠、张宪和张俊等宋将奋力反击。金兵又发明了一种战术:三匹马连在一起,横冲直撞,更是无以能敌。岳飞也发明了一种战术,针锋相对:步兵伏地砍马足,只要砍到一条,整个三马战车便瘫痪,有点像赤壁之战中的火烧连营,金兵弄巧成拙,连连溃退。
然而,双方军力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说:“建炎中兴之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情不肃致。张韩刘岳之徒……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也认为:“欲乘此偏安甫定之时,即长驱北指,使强敌畏威,还土疆而归帝后,虽三尺童子,知其不能也。故秦桧未登用之先,有识者固早已计及于和。”可见,“中兴四将”的爱国热情固然可嘉,但仍然只有求和才是明智的选择。
“岳家军”反攻到距开封仅45里地的朱仙镇时,秦桧急忙叫停,强令要求撤退。在主和派秦桧看来,抓住自己军队处于优势时机与对方和议机会难得,不然到时如果金军重整旗鼓,反击过来,就得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和议。一个是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发誓收复华北的武将岳飞,一个是综观战况寻找和议机会的文官秦桧。两者本质上的区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其他将军都奉命撤回,只有岳飞还在前线继续作战。赵构大怒,一连发12道金牌命令,岳飞才撤。赵构和秦桧怕这些将军误大事,便收回兵权,采取与他老祖宗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以优厚的生活待遇换取他们自愿。韩世忠、张俊同意,刘琦抵抗被革职,至于岳飞的结局众所周知。
当时还有一大背景,正如大臣所担忧:“朝廷之势日削,兵将之权日重。”校仿刘彻给霍光送周公背负周成王图,赵构给韩世忠送《郭子仪传》,并明说:
子仪方时多虞,虽总兵处外,而心专朝廷,或有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身享厚福,子孙庆流无穷。今聊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予仪,则非特身享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享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