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略述 – 开来之家

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略述

客观地讲,台湾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开发相对较晚的地区。明以前这里的农耕业基本以高山人的经营为主,明以后闽、浙、粤等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岛上耕种,岛上农业开垦范围不断扩大。

据史料记载,台湾在秦朝称之为“满洲”,三国时称之为“夷洲”,隋朝改称“流求”,宋朝称之为“毗舍那”,亦称“毗舍耶”,元朝称之为“琉球”,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初叫“东番”,后又称为“鸡简山”、“北港”、“笨港”、“台窝港”等,至明代万历年间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明郑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清朝时期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台湾海洋性的气候条件与山地多、平原少的环境特征,使这里的粮食作物基本以水稻与粟为多,种植小麦的历史并不长,此外甘蔗等经济作物也保持了一定优势。

台湾水稻种植可以追溯至高山族时期,这时水稻的种植方式还较原始,17世纪初内地人口开始迁移入台,改进了种植技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以及郑成功时期,对当地种植业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郑成功时期推行内地的屯田法,开垦荒地,水稻种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清代,上岛垦荒的大陆农民越来越多,水稻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至19世纪后期,本区生产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给,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运往日本。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