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称呼排行的习俗 – 开来之家

唐代文人称呼排行的习俗

我们看唐人诗文,会发现那时候在文字酬答中特别喜欢称呼别人的排行。排行虽不是正式的名字,却也是起着代表一个人的作用,和名字同样重要。唐代有一种《讳行录》,名讳和行第平列,可见当时称呼行第的通行程度,大致与宋代以后的文人别号差不多。

以《李太白集》为例,其中酬唱赠答的诗文以行第称呼者比比皆是,有的称行第加名字,有的称行第带官衔,也有的仅称行第,如《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武十七》《江上寄元六林宗》《赠何七判官昌浩》《酬崔五郎中》《送鞠十少府》《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赠裴十四》《邺中赠王大》《赠别从甥高五》《北山独酌寄韦六》《夜别张五》《送崔十二游天竺寺》《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从以上随手摘出的例子看,还是以只称行第的居多,所以有许多唐人仅传下姓氏和行第,不知其为谁何,或者有的是著名人物,但名字与行第之间缺少联系的证据,使我们对唐代文人的交往不甚了了。为了帮助学者阅读研究,岑仲勉编有《唐人行第录》一书,不但便于检索,而且集唐人行第的大观,对于我们研究这种习尚很有助益。由此我们知道唐代著名的诗人都有行第称呼,如李白称李十二,杜甫称杜二,王维称王十三,孟浩然称孟六,韩愈称韩十八,白居易称白二十二,元稹称元九,李商隐称李十六,杜牧称杜十三,等等。

称呼行第的数字,大者有至五十的,如张曙称张五十郎。据岑仲勉的研究,唐人计算行第大多是依祖、曾所出以联排行,即是按同祖父的兄弟排行,或按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所以能达到五十那样大的数目。至今民间俗称有“大排行”的说法,正与此相同。如此排行,是宗族间的长幼之序,反映出宗族生活和宗法思想,还有宗族间对同辈人兄友弟恭的要求。应该说,这样的称呼,起始于儒家孝悌思想与宗族生活的现实。

排行是宗族内部的称谓,在社会交往中称呼行第,则是那时的—种时尚。文人以排行互相称呼,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如宫廷中唐太宗称二郎,中宗称三郎,玄宗亦称三郎。《唐摭言》记载,唐高祖称呼裴寂为裴三,玄宗称呼宋济为宋五,德宗称呼陆贽为陆九。不过经常形诸文字,蔚为风气,要以诗人酬唱最为普遍。喜欢称呼行第,也是唐人的格调之一。这种称呼亲切随便,使人真有“四海之内皆兄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这与唐代诗风的内在精神是统一的,是唐诗中青春气息,欢乐、自由格调的折射,不拘泥,不做作,直称行第,无拘无束的心态溢于言表。宗族生活的产物,转而成为豁达舒放的社会气氛的象征,亦为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之一。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