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称谓” – 开来之家

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称谓”

在人际交往中有各种各样的称谓。中国人的称谓最为复杂、富有特色。无论亲疏长幼、辈分远近,各种称呼一应俱全。

以亲属间的称谓为例,父亲一族的有祖父母、伯叔姑母、堂兄弟姐妹、侄儿侄女、孙儿孙女、侄儿媳妇等;母亲一族的有外祖父母、舅舅姨母、表兄弟姐妹、外孙外孙女、外甥外侄、外甥媳妇等。

在家庭内部,又有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女婿媳妇、连襟舅子、妯娌姑嫂等。在朋友之间,因地位、关系的不同,称谓也各具特色: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青梅竹马”;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等。

在此基础上又有扩展开来的各种称谓,如对年龄、对职业、对百姓、对天地万物的各色称谓等,盘根错节,令人眼花缭乱。

称谓的实际运用,蕴藏着很深的学问。一个称谓,既可以展现人的根基素养,也可以将彼此的关系拉得远近不同。以社交场合为例,称呼“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姐姐妹妹”会让人觉得亲切,没有距离感;在官场,“父母官”、“大人”、“太爷”乃至“君父”等尊称都会将社会关系家庭化、温暖化,而且官味浓郁。

按照古人的价值观,步入仕途是人生的无上荣耀,不但自己荣耀,而且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因此在官场中称呼他人的官衔是一种尊敬与恭维。即使对方是逝者,往往也照呼不误。如称韩愈为“韩吏部”、杜甫为“杜工部”、司马光为“司马温公”、王安石为“王文荆公”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称谓,透露出的是国人独有的家庭观与社会价值观。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