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谥法制度 – 开来之家

中国古代的谥法制度

中国古代谥号之行,始于周代。这有许多文献可证。《礼记•权弓)说:“死谥,周道也。”《周书•谥法解》也说;“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送谥法。”姬昌谥“文”,姬发谥“武”,是现今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谥号。当然,周公还给周朝的敌人-商纣王送了一个很不好的谥号:“纣”。

中国古代的谥法制度最初是很严紧的。命谥的用字也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便用字,也不可对命谥之字任意解释。从最早的经典性文献《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400个。每个字的意义都有特殊限定,例如:

含表彰之义的有——

尊贤敬让曰“恭”,

纯行不二曰“定”,

谏争不成曰“德”,

甲育有劳曰“襄”,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执义曰“穆”,

含贬斥之义的有一—

名与实爽曰“缪”,

不悔前过曰“戾”,

估威肆行曰“丑”,

华言无实曰“夸”,

好内怠政曰“扬”,

逆天虐民曰“抗”,

不含褒贬、仅表境遇的有——

心好静曰“夷”,

宽乐令终曰“静”

弥年寿考曰“胡”

丰年好乐曰“康”

慈仁短折曰“怀”

蚤孤短折曰“哀”

恐惧从处曰“悼”

一船来讲,每一谥字都有若干条释义,并不限于一字一义。以《史记正义•谥法解》为例,定、元、康、思各有4条释义,武、孝各有5条释义,文、庄、灵各有6条释义,恭字更多达9条释义。一字多义,是为了区别得谥者的不同情况。“经天纬地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显然是对帝王而言;而“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则分明是对臣属而言。“道德纯一曰思”是赞扬品行精纯;“大省兆民曰思”是表彰体察民情;“外内思索曰思”是倡导勤于思考;而“追悔前过曰思”则是肯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