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民-旧时特殊的水上居民群体
广东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有水上居民20多万人,栖居在3万余艘不同类型的船艇之中。他们聚居在珠江口一带,包括番禺、顺德、三水、新会、台川、东芜、中山、珠海、深圳乃至香港等地。
他们长期泛舟江河,以捕捞色虾,运输贩盐为生,史籍上称之为“蛋民”,根据不同的作业,又有鱼蛋、蛇蛋、木蛋之分,他们居无定所,以舟揖为家,长年累月袭居水国,分散在广东省江河湖海之畔,过着水上的“游牧”生活。特异的生活环境铸造了水上人特异的性格和习俗,佼它有别于其他人类共同体,而备受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的注意。
“蛋民”内于没有固定的地域居所,其以为家室的舟揖漂泊不定,分布又相当广泛,体质特征与珠江口各县水网地段的陆上居民相似,其群体内通用语吉为粤方言,虽然语音上有所变异,促未发现有属于其他语系语族的特殊要素,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这个群体的来源与古越族有关,但秦代以降,由于中原汉人的渗入,他们最迟在明代初年已不附于少数民族,而成为汉族的一个复合群体。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称他们为“蛋僚”、“蛋蛮”,广东人又认为“蛋”无出头之日,视为不恭之语,故此新中国成立后一律改称“水上居民”,他们虽元语言、文字、地域的特定冈素,但内于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有别于其他群体,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成为岭南风俗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陆居者亦多于江河沿岸搭个简易的“茅案”或“水棚”,一叶扁舟,既是他们的居室,又是运输和生产工具。长期的水上生活,练就了他们一身好水性,“蛋人俱善没,旧时绣面文身,以像蚊龙。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道特害,称为龙户”。
水上人家的小孩,不论男女,都喜欢戴个银调子,刻上“长命富贵”、“出入平安”等字样,有的戴上小五扣,以红绳绑在手上,能爬会走之后,背上都绑个葫芦之类的浮水物,上面贴着符咒,以防小孩没水。水上人的名字,男的多带一个“金”字,女的多带一个“梯”字,希望她能带来个弟弟。孩子都有乳名,多用动物名称,如猫仟、狗仔、猪仔之类。
水上居民的男青年喜欢结拜兄弟,女青年也喜欢结拜姐妹。两人叫“相知”,四人叫“会友”,六人叫“友堂”。“天后诞”他们又叫“送大舅节”,言是日大男来给天后娘娘贺诞,必有南风起,次日转为北风,送贺诞的大舅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