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需弄明白古代的职官体系
古代人有以官职相称的习惯。我们学习历史、阅读古籍时,就常会陷入这种困境。尤其是古代的职官体系本身就相当复杂,这就更增添了我们辨清问题的难度。所以,无论是研究中国政治,还是研究人名文化,对古人的这个习惯要有一个了解。
以官职相称的记载,早在甲骨文、全文中就已出现。殷代卜辞中有“小臣咏”、“卜宾”、“大吏卞”的字样,西周钟鼎文里也有“司马井伯”、“史述”、“作册益”的官称。这里的小臣、卜、大吏、司马、史、作册都是官职,而咏、宾、卞、井伯、述、益则是人名。官名在前而人名在后,次序恰好与今天的语言习惯相反。
秦汉时期,以官职相称已相当普遍。司马迁《史记》里的许多篇名,即采用了官称,如《萧相国世家》写萧何,《曹相国世家》写曹参,《陈丞相世家》写陈平,就是因为三人担任过相国、丞相的高宫。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受周勃、灌婴等的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所以人们又称他贾太傅。
魏晋以后直至唐宋,互称官职成为风气时尚。文人墨客的诗文里,有关例证比比皆是。社甫《春日亿李白》中有”清新庚开府,俊远鲍参军”一句。庚开府指庚信,他担任过西魏、北周的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开府”,就是“开府仪同三司”这一散官(表示官员等级,与职事官表示职务相对而言)称号的简称。“鲍参军”,指鲍照,他担任过南朝刘宋王朝的临海王(刘子顶)前军参军。庚信的诗流利淡雅,鲍照的诗潇洒飘逸。“白也诗无敌”,杜甫用这两句诗来高度评价李白的作品,论意境的清新,高过庚信;讲气度的俊逸,不输鲍照。欧阳修比社甫更含蓄,他在赠王安石的一首诗中写迫:“掐林风月三干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翰林”、“吏部”,连姓部省略掉了。他们指的是谁呢?“翰林”在这里是指李白,他曾任翰林学士。“吏部”,在这里是指南朝谢跳,他曾任吏部恃郎。欧阳修用“三千首”、“二百年”来肯定李白、谢肮诗文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但对他们的名字却以官职代称,这既符合当时的习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手法。
以上的例证里,两字以上的官职全称往往被省略。这是因为,作为对人的称呼,简洁是基本的要求;而且,在姓氏后面加上两个字的官职简称,也很符合人们对三字姓名的一般习惯。许多文学家的个人作品集,都是以省略后的官称来命名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特点,就会陷入一片茫然之中。例如:
魏晋时代著名“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他的诗文集也因此名为《阮步兵集》。
唐代大诗人王维,兼通音乐,工书画。苏轼称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艺术方面才华横谥,当官却能力有限,只作过正四品尚书右丞。他的诗文集因而名为《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