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继位后为什么首先打击淮西的吴元济 – 开来之家

唐宪宗李纯继位后为什么首先打击淮西的吴元济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割据势力日益跋扈,使唐王朝的大厦岌岌可危。在大唐王朝命运攸关的时刻,唐宪宗君臣励精图治,力图有所作为。他们藉两税法施行20余年以来所积累的财力,在元和年间(806—820年),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削平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社会矛盾,造就了史书上称作“元和中兴”的局面。

宪宗要削平藩镇,从哪里下手为好呢?当时,形同独立的藩镇有两个地区:一是河朔的卢龙、成德(又名恒冀)和与河朔诸镇有密切联系的平卢;一是淮南西道的淮西镇(镇治在蔡州,即今河南汝南)。前者地远、力大,各镇往往互相支援;后者地小、力微,形势比较孤立。唐廷用兵,自然以集中兵力先取淮西为宜。更重要的是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淮西镇领有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终(今河南汝南)3州。即今河南省东南角与安徽、湖北交界地区。它雄据淮、颍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扼制着长江下游通往中原的主要孔道。其势力向北推进,能控制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向东北推进,就能扼制甬桥(在今安徽宿县城南古汴水上),切断漕运,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唐自安史乱后,北方残破,经济重心南移,政府财政主要赖于江淮地区的贡赋。因此,以运河为主的转运江淮粮赋的漕运线,乃是朝廷的经济命脉。它一旦中断,就会在两京造成极大恐慌。如《新唐书。李正己传》载,德宗建中初,藩镇连兵,李正己陈兵“徐州以扼江淮,天子于是改运道,檄天下兵为守备,河南骚然”。

在中原战乱和运河受阻的时候,唐政府曾先后启用过几条临时运输线。但由于淮西镇横亘在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冲,无论漕运如何改道。淮西兵锋所及,均能对粮赋转运造成威胁。这便是元和削藩中淮西最先作为打击对象的主要原因。

从淮西镇的历史来看,充满着藐视朝廷,侵暴四邻,杀害人民的罪恶记录。早在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就参与了卢龙、成德、魏博、淄青4镇之乱,自称楚帝。李希烈死后,吴少诚继为节度使,遣兵袭唐州,掠临颍,围许州。德宗合诸道兵进讨,屡为所败。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吴少诚死,吴少阳自为留后。“少阳在蔡州,阴聚亡命,牧养马骡,抄掠寿州茶山以实其军。”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死,其子元济自领军务,“发兵四出,屠舞阳,焚叶,掠鲁山、襄城”,“纵兵侵掠,及于东畿”。淮西与唐廷的矛盾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讨平淮西是元和削藩的关键一战。尽管在元和之初已顺利平息了几起叛乱,但对长期割据的强藩来说,影响并不很大。淮西在渚镇中不仅为害最烈,且为叛镇营垒的南方前哨。裴度曾对宪宗说:“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两河(河南、河北)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可见淮西同诸镇命运息息相关。若讨伐获胜,将开创唐廷征服强藩悍镇的先例,从而使反迹未彰者闻风震慑乃至归服。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