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宪宗李纯是唐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唐宪宗李纯在唐后期的皇帝中算是最有作为的一个。他很注意汲取前代的历史经验,孜孜求治。《旧唐书•宪宗纪》说:“宪宗嗣位之初,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方退”。处理政务,废寝忘食,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唐代史学家蒋系盛赞他:“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即宪宗)而已。”
宪宗重视人才,任贤使能。白居易原为周至尉、集贤校理,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宪宗深为赞许,擢为翰林学士。国子祭酒孔战先为华州刺史,曾上疏建议废除明州(今浙江宁波市)远途岁贡蚶、蛤、淡菜,受到宪宗赏识,被命为岭南节度使。
程异本为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骨干人物,因善于理财,元和四年(809年)被破格任命为扬州留后,十二年(817年)又升任转运副使。程异在解决财政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宪宗对于宰相的人选尤为重视。他吸取“德宗不任宰相,天下细务皆自决之”的教训,十分注意“选擢宰相,推心委之”。他说:“以太宗、玄宗之明,犹藉辅佐以成其理,况如朕不及先圣万倍者乎!”
宪宗一朝,人才济济。著名宰相杜黄裳、裴拍、韦贯之、崔群、李夷简、李绛、武元衡、裴度等,均能守正不阿,竭诚辅佐。他们对于保护政治上的相对稳定、贯彻削藩政策和推行其他各项方针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不称职的大臣,则坚决罢去。如郑捆虽有拥戴之功而无治国之才,宪宗不徇私情,将他撤换,改用正直能干、处事果断的李藩。正如范祖禹在《唐鉴》中所说:“宪宗以循默罢郑纲,以忠直相李藩,责任如此,可谓正矣。其中兴唐室,不亦宜乎!”
宪宗还能虚心纳谏。他对宰相说:“太宗以神圣之资,群臣进谏者犹往复数四。况朕寡昧,自今事有违,卿当十论,无但一二而已。”他认为德宗时“政事不理”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宰相“见事有得失,未有再三执奏者,皆怀禄偷安”。因此告诫臣下:“宜用此为戒,事有非是,当力陈不已,勿畏朕谴怒而遽止也。”一些敢于直谏者被引为心腹。如李绛“或久不谏,上辄诘之曰:岂朕不能容受耶?将无事可谏也?”
而在行动上,宪宗也能约束自己。如有一次,宪宗想到宫苑中去打猎,已经走到蓬莱池西,突然对左右说:“李绛必谏,不如且止。”这当然是一些小事,却也能看出他对谏官的敬畏。范祖禹在《唐鉴》中赞曰:“为人君动必有所畏,此盛德也。……宪宗畏直臣冻而不敢盘于游畋,其可谓贤矣,”
对于裁制藩镇,宪宗始终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元和十年(815年),讨伐淮西经年不克。河阴转运使院遭李师道焚毁,宰相武元衡又在长安街头被刺,人心惶惶,“群臣多请罢兵”,甚至有人请罢免积极主张讨叛的裴度。而宪宗遇难不乱,坚定不惑,严厉驳斥了妥协议论,并提拔裴度为宰相。
十二年(817年),李逢吉又以“师老财竭”为由,主张罢兵,宪宗分析了形势,当机立断,派裴度赴郾城前线,统一指挥淮西军事,使战局迅速改观,终于取得了削藩的全胜。
宪宗对于元和中兴局面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说他是个有为之主是合乎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