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肠衣业是如何起步与发展起来的 – 开来之家

北京肠衣业是如何起步与发展起来的

羊肠,并不在中国传统的三百六十行内。鸦片战争后,国际列强根据《南京条约》规定的特权,在中国开设洋行的时候,把羊肠业带进北京。

当时,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头收购羊肠的有德国的安利、善成洋行,俄国的利记洋行,和为美国收购羊肠的华美洋行等,共有十几家。

选择这个地方做羊肠生意,是因为离外国人住的东交民巷使馆区近,交通便利。再者,制羊肠需大量水,离通惠河近,取水方便,因此全北京的羊肠业洋行都在这儿。

由于这两个原因,便使大通闸北岸鸭子嘴成了北京羊肠业生产基地,同时也使这里成了臭气熏天,肮脏无比的场所。

羊肠,学名叫“肠衣”,旧话叫“肠皮儿”,用于医疗缝合线和食品业上做香肠、灌肠的外衣。原料取自羊的小肠,即人们所称“苦肠”的那段。

为了保证质量,防止出砂眼,事先需要将鲜羊肠泡在水里,让它腐烂后,再用没有刃的平刀把脏腐烂臭的肉刮去洗净,用盐将肠皮腌至半潮半干,这羊肠衣便算做完了。

由于这活又肮又臭,所以老百姓叫它脏活儿。

一根羊肠可制出20米至30米肠衣成品,每93米为一把。一个劳动力干一天直到夜里12点钟,可刮出20多把。虽然活儿又累又脏,但赚头大,当时30米羊肠可换两袋洋面。干这行也有发了财,能回家盖瓦房的。

收购肠衣的是外国洋行,而开办肠衣作坊的,大都为保定、满城人,也是世代相传,子侄相继,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有的也雇小伙计。

北京每日“千牛万羊”,屠宰量很大,羊肠作坊便到各屠宰场收购原料。资金雄厚的家庭,也有骑骆驼到新疆、青海、甘肃去收购鲜羊肠或半成品的。

羊肠业每年秋后开工,干到来年2月,这是生产旺季。春夏两季为淡季,这时作坊的人便改行去弹棉花、制作腰带了。

北京也有加工猪肠的,主要是东四牌楼西猪市大街人做。与羊肠不同,猪肠皮厚,不用腐烂发酵,便可就着新鲜劲儿刮肉制肠衣。

1951年,大通闸的肠衣作坊组成了肠衣生产合作社,以后公私合营,再以后组成畜产公司,刮肠人成了国家职工。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大通闸,它是北京肠衣业——第三百六十一行的发源地。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