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举人、进士考试是如何进行的
明清时代通过“乡试”的人,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人,称为进士。
乡试三年为一科,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遇有国家大典还开设恩科。因《周礼》上有三年大比之语,故乡试为大比之年,因其在秋季进行,又称之为秋闱。
各省乡试,凡属本省府、州、厅、县的生员、贡生、监生、荫生、官生,皆可报考。
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在省城东南方建立贡院。大门分左、中、右三门,中门正上方悬有“贡院”匾额。贡院内建筑较复杂,一般都设有几千问号舍,专供考生用,晚上可以睡觉,白天答卷。
乡试共分三场,在八月举行,正常情况下初九为第一场,十二为第二场,十五为第三场。以提前一天点名发试卷入场,后一天交卷出场为定例。
乡试场规严格,从刻印试题到交卷退场都有规定,戒备森严、防范紧密。乡试一般在八月末放榜,最迟不超过九月十五日,中榜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因前五名必须从所考五经中各取一名魁首,故称“五经魁”。放榜后巡抚要举行宴会,招待考官和新科举人,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考中举人后,便可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了。会试于来年三月在礼部举行,称“礼闱”,因在春天,故亦称“春闱”。礼部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再参加五月在朝廷内举行的殿试,由皇帝主持,协助的有读卷、提调、监试等官,中榜者称进士,共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般常说连中三元,指的就是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考中进士者便按规定分别授予官职。进士榜称为甲榜,或叫甲科。因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所以叫黄甲,也称为金榜,中进士就称为金榜提名。
进士科是最高层次的考试,故为世人所重视。明代中叶后,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故明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十分之九以上是翰林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