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的产生、特点及其革新创造
服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特有的技巧。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有服饰。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活跃的事象。在衣食住行中历居首位。服饰习俗是人们消费生活习俗之一。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即保护身体和装饰。服饰既有古老的传承,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服饰的产生
服饰的产生,是“出于羞耻感而遮体”。原始社会,无论男女都用树叶、草藤等遮蔽自身的性器官,意即“遮羞布”。衣着的保护作用是最重要的。从世界许多地方的服饰习俗中可以了解到,衣着的使用是不均衡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服饰习俗尽管发展缓慢,甚至处于简单状态,但还是注意遮身蔽体的。而在温带以北地区人类服饰习俗就变得复杂。这充分说明衣着以保护人类自身为主要目的。
服饰民俗中的基本事象
在服饰民俗中,衣服(上下衣)是最基本最典型的事象。而帽、巾、鞋、棘是次要的。因为它们的使用不是很广泛。比如鞋袜,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使用皮革、皮靴的占多数,因而不需要鞋袜;在江南水乡、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些地方不论男女长年“打赤脚”,着鞋的习俗没有形成。同样,戴帽、围巾与否并无习俗规定,有的以不戴帽、无围巾为习惯-很多妇女有一头长发,更无需加帽。衣服不但可以用来“遮丑”,又可以御寒、保暖,还能防止和抵御侵害人体的各种虫类、风雨、寒暑,甚至对意外发生的跌、攮、砸、打等也具有保护作用。比如穿了棉袄不慎摔倒,其身体受伤程度大为减轻;热浪滚滚的炎夏,穿上洁白的衬衫,定会觉得热度减轻,因为白衬衫对太阳光具有反射作用i夏秋的夜间穿上长裤,可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
服饰民俗的中心
衣,是服饰民俗的中心。人类最早制作衣服的材料只能是植物的叶子、树皮、藤草、兽皮等。我国西南地区的苦聪人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还有用芭蕉叶做围裙的习俗。至于用动物皮毛做成皮革和保暖衣服等,现今不但仍大量地采用,且不断应用科技手段进行改进和发展。在服饰习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新材料、创造新工艺:植物纤维,鸟羽,兽皮毛纤维被发现,棉花、苎麻等用于纺纱织布,衣服式样不断翻新,使得服饰习俗变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人类衣服的最早式样是“围~披~套”:“围”就是围腰带、围腰裙;“披”是遮背搭肩的斗篷式样;“套”是在布上开洞,从头上套进去的整片衣服。缝制袖、裤等筒状衣服是较晚的事象。
衣服的成型样式
衣服的成型样式,是人类依照气候冷暖来配置的。衣服分单衣、夹衣、棉衣、皮衣等。无里日单;复衣即夹衣;内装麻丝絮者日棉袍;裘为皮衣。衣服又分内衣、外衣、罩衣等多种类型。古代的“首冠”指帽,“足履”指鞋。只起保护头部的作用,称“头衣”,并非为了装饰。“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是为了结发的。至于戴冠以分别身份,那是后来因礼仪礼教而派生的。鞋,最早是指裹足用的皮毛,用以保足御寒避伤,后来才逐步发展成用皮、麻、葛、草制的鞋。袜,“足衣也”。最早也是指裹足的兽皮。古时人们席地而坐,鞋袜是不能进入内室的,“履不上于堂”。当时“打赤脚”是本分的习惯。到了现代,鞋袜除了用于御寒保暖、护脚避伤外,还具有形象标志的作用。至于鞋袜的样式、种类,更是纷繁复杂、百态千姿。穿名牌,显高贵,当然包括冠帽和鞋袜。服饰习俗并不单指衣服,还包括发饰、珠宝首饰及一些附属用具等,如头巾、围巾、扇子、手帕、手套、手表、护膝、眼镜、荷包、提包、雨伞等以及化妆方面“打粉画眉毛”、涂唇、画指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