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和美的精华。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传统戏曲如海纳百川,汇聚仪式、歌舞、倡优、诗词、说唱艺术诸多养料,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孕育后,于公元11世纪进入成熟定型期,明清以后不断繁荣发展。大器晚成的中国传统戏曲,今天仍活跃于戏曲文化舞台,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扮演着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文明构建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走过了从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到花部乱弹地方戏的形态递变,每一阶段都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和作品。宋元南戏在发展中,出现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荆刘拜杀”等名篇。元杂剧以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为代表,名家辈出,产生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
明清传奇则以南戏改编的《琵琶记》、汤显祖《牡丹亭》、洪舁《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众多剧目为代表,造就了明清戏曲史的辉煌。
清代中叶以后,花雅之争带来了戏曲史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变革——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各种花部地方戏蓬勃兴起,折子戏总集《缀白裘》收录了大量的经典名剧名段以及如《花鼓》、《下山》等地方小戏。以这些剧目为代表,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民间正义,表达普通民众的生活愿望和生命欲求;向人们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教人为善、为忠、为义、为孝;歌颂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自主婚姻的反抗精神,传达出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进步呼声,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生、旦、净、丑的角色行当类型和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的民族特色;其音乐结构由曲牌联套体发展到板式变化体,唱腔或缠绵婉转、或明快激烈,声情并茂;中国传统戏曲悲喜相沓、美善相兼的美感特质,以俗为美、以善为美、以圆为美的美学品格,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哲学思想的精华。
“灭地大舞台,舞台小灭地”,传统戏曲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历经沧桑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积淀着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坚韧、顽强、乐观的民欣精神和文化品格,也遗存着我们民族性中的某些惰性心理和性格弱点。
所以,了解中国戏曲,小仅是面对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开了一个既联接传统、又指向未来、具有现代意义和理想精神的世界。
在今灭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昭示着生生不已民族精神和丰厚文化遗产的镜像,去跨越历史、超越传统,而只有跨越了历史、超越了传统,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