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家们眼中的“风水宝地”是什么样子的 – 开来之家

风水学家们眼中的“风水宝地”是什么样子的

风水学家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理想环境模式。即: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环抱围护;前有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呼应。

从现代环境科学知识来分析,背靠的山峦是抵御北方寒风的屏障:水则是承夏季南来的凉风,还有用水、排水的便利;缓坡有利避免洪涝之灾;左右围护,植被茂盛,形成的封闭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这种地形环境适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也是今天理想的环境,适合于乡村等自然环境保护很好的地方。但是城市的规划设计,很难找到这样的理想地方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容易事无巨细地分析得面面俱到,再优秀的风水师、地理学家,也很难对某一个环境做出全面完整的分析。

人们之所以要对环境用风水的理念进行分析,不是简单的为了活命,而为的是生活的品质,让人的生存质量得到越来越显著的提升。

《释名》云:“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历代名人的住宅,大多选在今人认为的风水宝地,很多古代先贤的宅地被人们传诵了千年。

中国历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阳宅的论述,《墨子•辞过)里说:“古之民未知为公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仲长统对住宅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围筑前,果园树后。”这正是风水对阳宅的基本要求。大多数人一辈子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自己的家中度过的,住宅本身以及环境的优劣与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好坏关系极大。风水讲究的所谓气场和环境,其实就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阳光、空气、水以及物质环境。选择风水的理想环境,除了要对自然环境如枕山、环水、向阳做出必要的选择以外,还要注意社会环境的选择,比如尽量回避神前庙后这类香火之地,茅厕污秽之地,屠宰牲畜场地,灯红酒绿之地,祭坛古墓、桥梁牌坊之地等等。这些地方或远离人间烟火,或人员往来复杂,生活环境嘈杂污浊,噪音扰人。都不是适合人类长久安宁舒适居住的所在。另外,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齐景公建议晏子重新选地盖房,理由是“子之宅近市,漱隘嚣尘,不可以居”。这说明住宅环境对处理政务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说选择建筑物合适的建筑地点时研究风水,是给人们带来平和生活与成功事业的基本保证。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风水不仅受到业内有识之士的重视,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人民日常起居的内外环境,融进了异国民众的思想和生活:而西方人结识风水,始于16世纪传教士进人中国的时代,进入20世纪,风水在西方社会更是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和推广。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