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学习中我们也需要通权达变的变通
学习,我们需要变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对动作技能的研究。心理学家麦克唐纳在研究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绘出了学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这就是学习的“高原”,如果对训练的方法不进行改变,还是沿用原来的方法,进步停顿期将变得很长,也就是不再有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学习时成绩难以提高,甚至出现学习成绩出现倒退的原因。
当遇到高原现象的时候,如果我们通权达变,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改变方法,进步停顿期将缩短,然后是很快的进步。如果不及时改变,由于成绩的下滑导致的心理体验,就会出现“自己不是那块料”的错误认知,一落到底,不可收拾。
做人,我们需要变通。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似乎和儒家的“言必信,行必果”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关键是“惟义所在”。当一个人答应去客人家吃晚饭,结果碰上了一个人病倒在路上,他把这人送到医院再转到朋友家时,人家等不及,晚饭已经接近尾声了,显然,这个人对朋友确实失了信,但这种失信是由于救人导致的,是一种变通。这种变通,这种失信,是在权衡缓急利弊后作出的理智选择,因为救人远比吃顿饭重要得多,也容易向朋友解释清楚,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生活,我们需要变通。《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导致交通不便,于是年过90的愚公就带领全家去挖山,智叟劝阻愚公,愚公说智叟思想顽固,他可以子子孙孙一直挖下去,而山却不会生长,是可以把山挖平的。
愚公“坚持不懈”,“执著不屈”的无畏精神确实是令人感动的,但这种蛮干的办法却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也就是变通一下,至少可以提出三个比挖山更好的方案:一是“人挪活,树挪死”,不妨搬到大山之外去,当年西域富庶的楼兰古国的居民,不是在风沙毁灭整个楼兰前,就搬走而不是让风沙埋葬的吗?二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妨因地制宜,发展林木水果或山货药材,“若要富,多栽树”,那就不用让子孙跟着自己蛮干,就能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是改挖山为修路,“若要富,先修路”,路通了,出行方便了,交通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