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走西口的千古绝唱
在几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里,在三晋大地的一个个村口边,一次次地响起了那首浸透情泪的湿漉漉的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在这首凄凉幽婉的《走西口》歌声中,一代又一代的山西穷乡亲离开贫瘠的黄土地,背井离乡,远走塞外,在蒙古大草原上摆几个小杂货摊,在风沙弥漫的边塞小镇上经营几家店铺作坊,由此掀开了塞外几个大商埠历史的扉页,也由此揭开了“汇通天下”的晋商集团的辉煌篇章。
西口,是位于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的杀虎口,相对于东边的张家口而称为西口。杀虎口坐落在万里长城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和林格尔、清水河)的交接处。春秋战国时便有“参合陉”、“参合口”之称,唐称“白狼关”,宋名“牙狼关”,明易名为“杀胡堡”、“杀胡口”。清前期为缓和蒙汉矛盾,御赐更名为“杀虎口”,山西民间俗称为“西口”。
明末清初,杀虎口逐渐由军事重镇发展为边贸中心。中俄《尼布楚界约》(1689年签订)是中俄陆路通商的开始,1727年《恰克图界约》签订至1792年《恰克图市约》签订之后,山西经东西两口北上西向者日益增多,以致“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
在晋商出关从事长途贩运贸易的同时,大量晋北农民移居口外,开荒种地,以满足蒙汉民族对粮食的需要。晋北人“走西口”,主要是到和林格尔、清水河、凉城、归化、包头、察哈尔、托克托等地垦荒种地。也有少数人从小本经营开始逐渐发展为相当资本规模的商贾。杀虎口最兴盛时,住户多达5千,人口突破5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各类加工作坊应有尽有。每逢正月十四至十六的“奶奶庙点灯瓜瓜”、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城隍爷出府”以及七月二十的“黄绿会”等庙会,蒙汉汇聚,各种杂耍戏班献艺,外来客商云集,更增添了边塞雄关的兴盛气氛。
为了乞求神灵保护“走西口”乡亲康宁平安并寄托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万缕情思,人们在杀虎口倾巨资陆续修建了玉皇阁、关帝庙、岳王庙、财神庙、观音庙、奶奶庙、三清殿、真武庙、吕祖庙、火神庙、喇嘛召庙等50余座庙宇。时至今日,世人谈及杀虎口当年的繁华与经商者的富有,每每感叹不已。至于那些“走西口”涌向西北边陲乃至欧洲的“淘金者”的艰难辛酸,那些客死他乡的谋生者,那些被茫茫黄沙掩埋的塞北孤魂,人们似乎早已忘却。
《走西口》哀婉缠绵的歌声,已经吟唱了数百年。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对青年男女花烛尚未烬灭,又遭劳燕分飞,只有在歌声中寄托那深深的哀怨。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依傍柴门,翘首北望,泪熬干、春逝尽,也没有盼到夫返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