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也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炒米。蒙古语称炒米为“蒙古勒巴达”,其意为蒙古米。炒米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汉代时就出现了,宋末元初,蒙古人广为食用。这是一种用糜子米经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其色金黄,粒如珍珠。
炒米的吃法有多种,一是用黄油、奶皮、白糖拌着吃,吃起来味道如芝麻糖一样香甜;一是用奶茶泡着吃,炒米经奶茶一泡,又香又软,再加上一块黄油成奶油豆腐,味道格外鲜美;一是不加作料,只吃炒米,俗谓“于嚼”,越嚼越有米香味。
蒙古族俗语说:“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糜子”即指炒米,炒米极富营养价值,食后耐饥,是蒙古族最富特色的一种习俗食品。
手把肉。是蒙古族最喜爱的传统肉食品。其做法是把肉食品不加盐和其他调味品,用原汁煮熟带骨肉。煮肉时时间不宜过长,基本煮熟即可出锅,这样的肉既鲜美香嫩,吃时又便于脱骨和抓食。吃手把肉最好用平原草场放牧的羊,因为这样的羊常吃野韭菜和野葱,其肉昧更加鲜美。
以手把肉待客进餐,形成特定的礼俗,羊肉要用一条琵琶骨配四条长肋骨待客,牛肉则以一段脊椎骨内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劝客。羊的胸脯肉,要用来招待出嫁的姑娘或回娘家的姑娘,请其享用;祭灶时,要用羯羊胸脯肉,来供灶神。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等,多是晚辈和小孩的佳肴,也是侍从等下属人员的食用品。
奶皮。蒙古语称“乌如模”,是蒙古族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也是赠送亲友的贵重礼品。这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纯油质高级奶食品。其制法是把鲜奶加热后使油质浮于上层,然后把锅放置凉处,使飘浮于上层的油质凝固,取出叠放在木板上,晾干即成奶皮。制作奶皮多用绵、山羊奶做原料,主要是秋季的奶食品,在奶皮中加上糖,食用时极为香甜可口。
铁板烧。是蒙古族传统的食肉习俗。起源很早,相传“铁板烧”的发明者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他性喜射猎,有一次围猎,看见士兵们架在篝火上烧烤的野兽肉被烟火熏得焦黑,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取下士兵的头盔扣在火上,拔出腰刀,将猎来的羊肉削成薄片,贴在被火烧热的头盔上,山羊肉慢慢烤得焦黄,飘起阵阵肉香。从此,铁板烧在蒙古族中便传开了。
铁板烧吃法简单,非常适应在野外游牧。用三根铁棍插在地下,上面架起一块铁板,下面燃起篝火,把肉放在铁板上,待肉外焦内嫩、酥软飘香时,便可食用了。因其肉味鲜美,铁板烧这一食俗已传到日本和东南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