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棺木
继往开来,对梦想脚步的追逐从未停止过! 一个新的故事会马上开始了!
有些人的承诺像云雾那样虚无缥缈,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吹得无影无踪;有些人的承诺像高山那样顶天立地,天翻地覆都无法使它改变……
1、石正其人
郑同和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在京为官,任礼部侍郎,后因袁世凯掌权,弃官回到了故土湖南常德,经营起祖传的一家染坊。
有一天,郑同和去一个朋友家赴宴,乘轿回家时已是深夜,正是隆冬,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轿子在府门口停下,忽见雪地上躺着一人,仔细看了看,是一个老年妇女,探了探她的鼻孔,还有丝丝热气。郑同和赶忙叫轿夫把老妇人抬回家,又升炭火,又请郎中,一番救治后,老妇人醒了。
老妇人告诉郑同和,她是湘西人,儿子叫石正,是个孝子,见母亲还没出过家门,就趁来常德办事的机会带母亲出来见见世面,没想到这老妇人过去见到的都是大山,眼下忽然间满眼都是街市,满眼都是人流,她慌了,不经意间就和儿子走失了,于是就出现了倒在雪地上的那幕情景。
老人说完这些后,没几天终因风寒入骨,撒手西去。郑同和见老人可怜,又想到民间有“死者不换棺”的习俗,便给她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木,入殓后,又将棺木送到湘西会馆。主持会馆事务的是位中年男子,名叫向高,郑同和对向高说明了老人的死因,又告诉他老人的儿子叫石正。
郑同和刚说出“石正”二字,向高的脸色顿时大变,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嘴里忙说:“啊啊,好的好的,一定转告。”这神情引起了郑同和的关注,石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向高会闻名色变呢?
两天后的中午,郑同和正准备吃午饭,只见门外风风火火走进两个人来,为首的一位个头矮小,体形精瘦,腰里插了两支弯把手枪。那年头手枪可是英国来的进口货,不仅稀罕,而且价格昂贵,当年就有“十亩良田换杆枪”的说话。后面跟着的一位显得有些文气,估计是管家一类的角色。
郑同和一见来者,马上明白了向高为什么一听石正二字便脸色大变的原因,如果没猜错的话,走在前面的就是石正。湘西自古出土匪,腰间能别上两把弯把手枪的,一定是土匪头目无疑,一想到土匪,郑同和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杀人放火的场景,顿时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
果然不出所料,走在前面的正是石正,令郑同和诧异的是,石正不仅身材矮小,体形精瘦,竟还是个哑巴。石正一见郑同和倒头便拜,嘴里“叽哩哇啦”地叫个不停,后面的那人便给郑同和做起了“翻译”,他告诉郑同和:石正感谢郑同和在雪地里收留了他母亲,而且还购置了上好的棺木。
郑同和赶忙将石正扶起,此刻正是吃午饭的时候,郑同和挽留石正吃了饭再走,没想到石正又“叽里哇啦”地叫了起来,翻译对郑同和说,为感谢救母之恩,石正早在常德最大的酒店“水星楼”订好酒宴,如果郑同和不去就是看不起他。盛情难却,郑同和只好前往。
走进“水星楼”,郑同和大为吃惊:二楼的十余张餐桌已坐满了人,常德俗称湘西门户,来者全都是湘西来常德做生意的商客,大家一见到郑同和,全都躬身施礼。郑同和为官多年,也曾有不少人给他下拜过,但如此大的场面,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石正能一下子邀集这么多的商家,看来他还真不是一般的土匪了,从来客的闲聊中,郑同和对石正大致有了些了解,原来,袁世凯掌权后军阀割据,
天下事,难不倒阿P
阿P在一家工厂打工,前不久,厂里来了个电焊工,是个漂亮女孩。 这下厂里那些男青年就都开始心神不定起来,时不时找借口去看电焊,其中和阿P在一起干活的马保明最起劲。 这天,马保明又去看电焊,可没过多久,他就
各地也纷纷拉起武装,自立山头,石正家在当地是一大户,加上他从小就爱舞枪弄棒,于是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后来和其他寨子干了几仗,石正连战连胜,便成了九乡十八寨的山大王。这石正从不骚扰、抢劫平民,深得附近百姓的拥戴,但在郑同和眼里,石正拉队伍,没受朝廷委派,仍然是“土匪”,只是比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好些罢了。
酒菜上桌,大家一顿豪饮,石正对郑同和“叽哩哇啦”嚷了一阵,翻译说,石正久仰郑同和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因此,他想和郑同和结为兄弟,不知郑同和意下如何。
一听此言,郑同和为难了,他中过进士,做过高官,虽然如今他弃官不做,但还是一个清风傲骨之辈,好端端的一个正人君子,怎么能认匪为弟兄呢?他冠冕堂皇地说了些托词,没想到石正见郑同和不同意,急了,他把一只腿搁在桌上,卷起裤筒,又“哗”地抽出一把匕首,用力向自己的大腿扎了下去,顿时,血如泉涌,在座的个个瞠目结舌……
郑同和明白了,这是石正在告诉自己:匕首作证,鲜血为凭,我石正和你结为弟兄,绝无半点歪心。人非草木,此情此景,郑同和也很受感动,但又想到此事重大,关系到自己的一生清白,因此,他仍然未改初衷,沉吟片刻,站起身来,拂袖而去。转身离去的时候,郑同和浑身都是冷汗,他担心石正会一刀刺过来,但是没有,石正只是在背后“哇哇”乱叫……
2、兄弟情重
郑同和也是一个孝子,母亲早亡,是父亲一手拉扯大的。父亲属虎,今年是他的本命年,郑同和想为他操办一场热闹的寿宴,于是就给四方宾朋发了请柬,石正自然不在其中。
举办寿宴的时候到了,郑同和原在京中为官,自然有许多官场上的朋友;他平日也乐善好施,自然也
有一些前来感激他的人,而且郑姓在本地也是一个旺族,所以,这天郑家门前车水马龙,厅堂内高朋满座,甚至连整个常德城都像改换气象一样,河面上新添许多客船,旱道上多了许多马车,街市上又新来了许多轿子,特别是郑府所在的那条街上也异常热闹。
寿宴就设在郑府的庭院内,庭院内摆放三十张餐桌,座无虚席。正在热闹之时,一个家人慌张地跑了进来,对郑同和说:“大人,来了,来了……”谁来了?谁来了值得这样慌张?
家人的话刚说完,只听得远处鞭炮阵阵,这声音由远至近,震耳欲聋。只见一大群人排着长队进了院门,为首的正是石正,后面的一群人用两根粗大的木杠抬着一样东西,那两根木杠很奇特,足有两丈多长,上面插满了尖刀。木杠上抬着的东西用红彩缎盖着,看不清是什么,只知道体积不小,足有半间房子大,东西也一定很沉,抬杠的有十多位彪形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