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过程及早期的佛教 – 开来之家

佛教的起源过程及早期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的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接触者”。

当时印度社会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随着经济的发展,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不断增加,他们对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日益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约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达到觉悟的人。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却是在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在当今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佛教思想深受下层民众的支持,请参阅本站观点:佛教所宣扬和提倡的平等有何具体含义。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