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卜筮之书的祖宗——《易经》
《易经》为卜筮之书,“易”字的本义,《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说文解字》引“纬书说”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这两种解释,与《易经》的原始意义相合,《易》确实是在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中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到汉代以后,学者们对于“易”的含义进行引申,于是《易》便产生了简易、变易、不易这三种意义。
宇宙万物与人生,永远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社会的一切祸福、顺逆都会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和东西。这就是变易;而无论如何变易,都有一定的运动轨迹,有一定的法则,天高地低,春夏秋冬,一切事物都按照固定的法则运行,永远不会改变,这就叫不易;而此种变化规律,此种道理,最简单明了,谁都可以认识清楚,这就叫简易。
占卜的书,古代有三种,即《连山》、《归藏》、《周易》。传世的只有《周易》一书。《周易》成书于什么时代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成书于西周前期,由于《左传》和《国语》中多见占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用这本书。《周易》在焚书时未被焚毁,保存较好。到汉代之后,由于经学开始兴盛,《易》被列入经学。三国曹魏时,易学与与《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成为当时玄学家清谈的主要话题。其后,南宋朱熹撰写《周易本义》一书。
《易经》中记载许多有关古史的资料,如“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等多为其他古史所不载。这些都是极其珍贵而且可靠的古史资料。《易经》对于我国天文、历法、算术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河图》、《洛书》,邵雍“先天图”等,其思想源头都是《易经》。
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可追溯到《易经》,其阴阳平衡理论,均是根据《易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