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武宗李炎身上学怎样对待邪恶的恩人
任何一位杰出的领袖,都不是孤家寡人、单枪匹马,李炎也不例外。当昭义节度使想按老惯例继任时,因为忙于外战,宰相多主张同意,是李德裕力排众议:“昭义与河朔三镇不同,如果也迁就,那么四方诸镇谁不想效仿,天子威令怎么维持?”于是决定对昭义用兵。太原横水的兵卒因赏赐不足哗变,推都将杨弁为首,攻占太原。这样一来,朝中乱了手脚,有人建议两地都停止讨伐。当李炎委派的宦官马元实被叛军收买,回朝为杨弁虚张声势,建议不可讨伐时,又是李德裕明察善断,力主讨伐。
仅这两例就可见李德裕在李炎平藩斗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实际上,惩贪、禁佛等重大举措也多是李德裕的谋策。李炎曾想加封李德裕为太尉、卫周公,李德裕坚决推辞。李炎叹道:“只恨没有更好的官爵奖赏你!”王夫之评论:“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意思是说李炎如果不早死,李德裕如果不被贬,唐朝完全可以复兴。
如果李炎没重用李德裕,最大可能是重用仇士良。仇士良显然也是个能臣,但绝非善良之辈。他在宫中40多年,掌禁军大权并把持朝政20多年,精于驾驭皇帝的权术,深受先皇恩宠。“甘露之变”失败后,挟持李昂,更为专横。他几次要废李昂,当面历数李昂的过失,李昂只能低头不语。李昂病死,诏令李湛太子李成美继位。只因为李成美不是自己立的,仇士良便杀李成美,另立李炎为帝。他是李炎的大恩人,于情于理都得重用仇士良。然而,仇士良并非出于公心,他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如果重用他,李炎只能是个傀儡,朝政只能继续混乱甚至危亡。于是,史书写“帝明断,虽士良有援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宠”,同时起用遭贬的李德裕。
仇士良以为李炎是自己扶持的,一切都会听从自己,永远听从,殊不知只是暂时利用,便更加猖獗,对李炎指手画脚。本来诏令都由宦官经手办理,而842年4月,李炎却直接令李德裕起草诏书削减禁军粮饷。仇士良知道后发怒,威胁说:“如果这样,我就带禁军抗议!”李炎毫不示弱,斥责“纯为奸之人”,把他贬为内侍监。他只好称病请求告老还乡,临行还给党羽们传授经验:
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为了这些小人能够得志,仇士良公然教唆太监们努力将皇帝往邪路上引,何其毒恶!读到此言,我非常震惊。对于书中“反面人物”的心理描写,往往以为只不过是作者揣测,“嫁祸于人”,从未见如此赤裸裸的虎狼之心。宦官有意将帝王往昏君的方面引导,这是一个难得的铁证。这话传入李炎耳里,李炎更怒,马上削他的官爵,并抄他的家,只留他一条性命。仇士良受不了这等羞辱,不久病死。彻底摆脱这样毒恶的“恩人”,是李炎之幸,更是历史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