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祖上其实是祸害地方的土豪酋帅 – 开来之家

杨家将的祖上其实是祸害地方的土豪酋帅

宋代以后,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脍炙人口,杨家将的祖上即为麟州(今神木北)的世袭州刺史和土豪。《宋史•杨业传》讲杨家的籍贯为并州太原。其实不然。据《资治通鉴》载:“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汉。”

这里的杨信为老令公杨业之父,重训(或仲训)为杨业弟,既为“麟州土豪”,当然是世居其地,为麟州人。今陕北神木、府谷的土著犹引杨家将为乡党、先贤,并非仅是传闻。《宋史》说杨业是太原人,是因杨业虽生于麟州,但后为割据太原的北汉主刘崇所养,长成又为北汉累建功业,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并州太原人”。杨业父、弟世袭麟州刺史事,史籍记载不详,只知道个梗概。

杨信始为麟州刺史时间,据《折继闵神道碑》,党项折氏“自唐末世有麟、府之地”。折嗣祚(即嗣伦)于后唐庄宗改元同光(923年)前,卒于麟州刺史任上。就是说,杨信为麟州刺史在折嗣祚(嗣伦)之后。史称杨信“受命于周”,似乎其刺史职任为后周于公元951年建立后所授。但又讲“受命”之前就已“自为刺史”。可见其为麟州刺史当在后周太祖郭威建号之前,即应在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到后汉乾枯三年(950年)这段时间。麟州先后隶于后唐、后晋、后周3朝。州若无大的变故,土豪杨信不大有机会自立为刺史。

后晋高祖石敬瑭曾于天福元年(937年)割燕、云等16州于契丹,契丹复得寸进尺,继侵河西府、麟等州。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府州党项酋折从远(即折从阮)据险抗契丹,并以州归晋。与折氏世为姻亲的麟州土豪杨信,当可能于这一年为保家卫境而自立为刺史。而杨氏家族于五代时至少有杨信、杨重训两代人为麟州刺史。

这个时期,杨氏同府州党项折氏为姻亲关系。杨业妻佘氏,即民间传说中的巾帼英雄“佘太君”。“佘”为“折”的音讹。“佘太君”为府州党项酋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戾之女。而德康祖上也曾任过麟州刺史。据《太平寰宇记》载,府州原为麟州的府谷县。杨、折两家本为同郡人。9杨、折两大汉蕃家族世代同处一地,又相继为该州刺史,故互相攀附为姻亲通家之好。

杨氏同北汉和后周的关系有数次反复。951年,郭威代汉建周的当月(二月),原后汉高祖刘致远弟刘崇也即皇帝位于晋阳,史称北汉。北汉所有的12州之地中就包括麟州。所谓杨信长子业少为刘崇所养,实际上当为麟州刺史杨信送往太原的质子。事实上,后周承认杨氏的麟州刺史地位,是在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这时杨信已卒,承袭刺史的为他的次子重训(仲训)。重训在这一年遇到一件危及其统治的事,其治下的群羌(即党项等族)造反,包围了州城。这次造反事件的背后当有后周朝廷插手,极可能为夏州帅李彝殷和府州帅折德废所直接策划。李、折同为党项酋,并都臣附于后周,他们当然要鼓动麟州党项闹事,以逼迫杨重训脱离北汉归顺后周。正因为如此,后周太祖才会认为这一事件的性质是“蕃部助我讨违”。也正因为如此,杨重训才会想到解铃还须系铃人——“求救于夏、府二州”。有李彝殷等的软硬兼施,杨重训为摆脱眼前困境,只好归顺后周。但这次的归顺后周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解围后不久,杨重训又叛周复归北汉。直到周世宗显德四年,杨重训才再次举城投降。周世宗对他还算优遇,不仅未计较他的反复无常,且准他依旧为麟州刺史,并授本州防御使、检校太傅。

至于杨重训的长兄杨业,自“弱冠事刘崇”,似乎一直没有机会返归故里。他在北汉国,“以骁勇闻”,因所向克捷,国人号“无敌”,官至建雄节度使。后来归降于北宋。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