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剪纸的特点
扬州是我国剪纸盛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历史悠远。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院。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隋炀帝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悬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放置水上,这就像春夏之交的艳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民间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赏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殊用处,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用途。
明清时,扬州剪纸加强了装饰性,欣赏结合实用,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单花等;也用作民间风俗装饰,如年节图案、喜庆图案、门前花饰、灯彩花、龙船花、斗香花之类。直到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民间艺人以剪纸手艺谋生。
解放后,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5年,成立了民间的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扬州剪纸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民间剪纸艺人凭借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百般变化,寓意多样,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花样来。
如今扬州剪纸的品种已达1000多种,销售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2006年5月20日,扬州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扬州市的张秀芳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